道德经·第四十章
春秋时期 · 老子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文
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我相信只要喜欢国学经典的都会读到这个,而且总会反复琢磨老子先生的真实意思。我也是不例外,可是我对有证的人给出的翻译不是那么赞同!
虽然他们有的说的符合我思维内的认识,但是对于这句话话却不是太合适,这会对学生对古汉语经典的理解造成十分严重的危害!
我想先自己翻译一下,然后再解释其中的逻辑关系,以及这句话我所认为的真实意义!
翻译如下:运化万物的过程就是道的运动,柔弱的东西就是道的“用”,天下的万物都是从“有”而衍生,可是“有”又是来自于“无”的!
我认为这句话说的是“道”作为“本”与万物的关系!
“反者”为“动”自然也就是动态的,动态的就不能说是最终那个以具体而论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
还有就是,弱者为道之用,是因为万物与道比起来是弱的,而非真的弱!
道动了才会有“弱者”的存在,道不动,那么就不会运化出道之用这个“弱者”!
纵观前面两句可以看出,道为本,弱者为用,反者就是从本到用的过程。这是我理解的主要思路!
后面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何为“无”?不过人之所能不可及而已,是过于玄妙深远的东西!
有就是我们能够意识到的一切,不仅仅限定于实物,包括存在的无形的很多存在!
所以我不太认可他们的解释,此原文只说“反”,没有提及“复”,所以我们不能强行加上,因为老子不是说的反复轮回的性质,这些性质其他章节已经有了,怎么可能重复!
后面一句也和我想的不一样,看的见的有形只是物质实象而已,一个存在的整体是有很多不为人的五官感知的东西发挥着作用的,所以“有”绝不能解释为有形,那样解释是有很大问题的,很多其他章节也会解释不清楚,更不会与事实相符合,也把《道德经》变成了漏洞百出的垃圾书籍了!
当然这只是我思考的过程,若是在书面上,那么转脸也是擦屁股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