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是何许人?说不定很多人还不太了解。不足为怪,我是他老乡,也是近几年才知道,充分暴露了我读书少的弱点。
有个版本这么说的,中国儒家有两个半圣人,孔子算一个,那王阳明也算一个,现在被人尊崇的曾国藩只能算半个,而曾国藩视王阳明为精神导师,身前事事效仿王阳明,追慕王阳明。这是从“立言,立德,立功”三方面去做KPI考评的。综合测评来讲,王阳明如同是照亮万古长空的一颗灿烂光辉的巨星,从“立功”的角度来看更是完胜其余二位圣人。王阳明成就冠绝明代,他的“心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早已走出国门,远销东南亚,后世无数有杰出作为的海内外英雄豪杰,帝王将相都对他推崇备至,心悦诚服。甚至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命运,据说就是受王阳明心学的影响日本发动了举世皆惊的“明治维新”,摇身一变而成为世界强国。这中间到底是什么关联呢?我很好奇,希望以后有机会读到这样的内容解析。
《鹿鼎记》有句话,“平生不识陈近南,纵称英雄也枉然”。完全可以用来形容王阳明,稍改一下“平生不读王阳明,纵称英雄也枉然”。
在我读王阳明之前,其实对王阳明的学说有两个“美丽的误解”:
1,“知行合一”的误解
第一个误会:在我读王阳明之前,就对“知行合一”特别喜欢,虽然我并不知是王阳明心学的重要观点。
原因很简单,我就是从字面来理解的:心里喜欢怎么做,行动就要怎么做。
如果我喜欢某一个道理和原则,那么我的行为就要遵循这个原理,这会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就是能达到所谓的“身心合一”啊。反之,如果我心里很喜欢一个道理,但是实际中却做不到,或者背驰而行,这是多么挫败和沮丧的事情啊。
再引申一下,和人相处中,我喜欢一个原则并付诸实施来对待别人,如果别人也用这个原则来对待我,那么我会非常欣赏和喜欢这个人。
反之当一个人的行为我讨厌的话,但我自己似乎也有他的影子,我也会觉得自己面目可憎。然后修正标准:要不修改自己的行为,要不说服自己喜欢这个人。
退小半步说,我如果自私地对待一个人并感到欣喜愉悦,那么别人也非常自私地对待我,那我也应该心情愉悦才对。对吧?逻辑没毛病吧?
当然大多数情况下,我希望别人对我好一点点,我肯定最起码先会对别人更好一点的。
但是我发现,其实很多人都有双重标准(包括我,严重不严重而已)。说一套,做一套。对自己一套,对别人一套。而且有时简直就是冰火两极,而且更奇妙的是能够非常完美地合二为一。
比如有些人谈起来非常无私光明,做起来极端自私暗黑。非常喜欢损人利己,别人损害他时他马上秒变正义的化身。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一个人做到知行合一愉快呢?还是有双重标准的人更愉快呢?
虽然我感到自己大多数时候很愉快,因为按知行合一的要求去做。
比如我们做生意要讲诚信,要负责有担当。我们卖给客户的产品一定要最起码是自己喜欢的,满意的。如果出了问题,我们一定要负责,比如运输损坏了,即使是运输的责任,我们也要保证客户100%无忧,很简单,因为我们承诺了。客户只想买到好的产品,就这么简单。所以即使是亏了钱,赔了本,我们也会义不容辞帮客户处理好,只要客户满意了,我们仍会美滋滋的,觉得胸前的红领巾更鲜艳了。
“知行合一”告诉我,当我做不到太高标准的行动时,就要量力而行,我会降低内心的标准,同时也降得更低对别人的要求,所以我仍然愉快,做人嘛,开心最重要。
我经常看到有些双重标准的人,说实在不开心的时候蛮多的,常常气急败坏,牢骚满腹,看谁都不顺眼。
但我也看到有些双重标准很厉害的人,特别是微博上,好像也很幸福,这是需要多么完美的分裂才能做到呢?
世界还是很奇秒的,所以有时我会怀疑还有没有天理呢?
这是我自己对“知行合一”的误会,其实王阳明讲得远远比我更有内涵。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知”是“良知”,是“天理”,“知”是“明辨是非,分明善恶”。“行”就是“做事”了。如此的“知行合一” 才是为求圣之道。
王阳明认为,其实人都是有一颗“与生俱来的”有良知的心,只要听凭良知的召唤,就可以做出正确的事情来。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无须外求" 这是王阳明龙场悟道的核心思想。也就是圣人的所有人性之美,凡夫皆有。源头就在“人的恻隐之心”,只要恻隐之心足够,就可以达到“仁”。所谓恻隐之心,就是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是一种本能。现代科学研究,人大脑中就有这样的“镜像神经元”,当一个人看到同类遭受痛苦时,就会如同自己遭受,就会施以援手。
由此说来,王阳明把的人的良知之心比做一面镜子,非常恰当。人心里的良知就像一面镜子,但是多数人的镜子被太多私欲(比较过分那种)所遮蔽,锈迹斑斑。所以需要不断地内观,觉察。相当于不断打磨,不断调校。打磨的原则其实很简单,拿这面镜子照别人,照万物,更要照自己。大家都知道一面好的镜子标准是:客观真实,善联万物。如果照自己照别人都能一个样了,能够将心比心对待万物,说明"镜子"打磨的比较好,“良知”重放光彩。
2,“人欲即天理”的误会
我在《明朝那些事》这本书中,说王阳明龙场“开悟”,悟出“天理即是人欲”这一个重大的宇宙奥秘。我是喜欢哲学,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这句话是一个哲学体系的第一性原理。我对我们古人的哲学发现感到非常自豪和佩服。
天理是什么?通俗地说,在我们老百姓的眼里,就是“老天爷制定的万物运作规则”;
在哲学家眼里,天理是宇宙万事万物的规律和本质;
在牛顿眼里,天理是来自上帝的宇宙第一推动力;
在爱因斯坦眼里,天理啊,还不能确定啊;
在现在最顶尖的科学家眼里,天理还在欧洲强子对撞机的实验室里。
但不管怎样,我觉得王阳明说的“天理即是人欲”。这很哲学,太哲学了。
因为“天”造化出了人,赋予人各种欲望,其实就是天理的呈现,“人欲” 不是人自己设定的。人有各种欲望,人有各种“思想毛病”,其实都是天理。
由此来说,首先我们不用因某些人做的“不理想,不完美,不高尚,不理性,不智慧”再苛责于具体的当事人,因为实非“其所愿和其所能”,源头在于其本身受“天理”的禁锢和束缚。我们最多是可以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所谓对人性的悲悯即是此意。
一个人一出生,就好像每一台电脑,已经预装了标准的“系统”,没有办法自己决定,运算的逻辑已经设定,内存也差不多。只不过人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装的应用软件不同,有些人会定期杀毒,定期清理系统“垃圾”。
但是我发现我误会了,王阳明讲得并不完全是如此,他心学主要讲得是“存天理,去人欲”。
度阴山的《王阳明》跟《明朝那些事》不同,几乎没怎么出现王阳明阐述 “天理即是人欲”的说法。不过细想也非常正常,程朱理学的 “存天理,灭人欲”是官方意识形态,是步入仕途大门的金钥匙。而王阳明的学说是有些叛逆的。如果真的大讲“天理即是人欲”那就直接是“颠覆”了,后果很严重。
当时书就看了一大半,王阳明在我心中“哲学家”的人设相当于崩了几个角,变成道德学家,或者心理学家。
内心是有些失落,没想你是这样的王阳明。
所以度阴山的《王阳明》书就看了70%,后面的《传习录部分》暂时搁置没看下去了。
最近又抽空看完了王阳明的书,我还是太肤浅了,发现我还是真的了解的不够深。
他的“存天理,去人欲”不仅很哲学,也很科学,很社会(学),很心理学(人本主义)。
王阳明和程朱理学其实都认同,“人欲”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符合天理的基本需求,一部分是穷奢极侈的“欲望”,要灭和要去的是后者。
只不过什么是基本需求?什么是过分的?中间这根金线,很难衡量而已。当然进入现代社会,这些其实可以通过制定规则加以明确。
所以王阳明所提倡的“天理”,其实是人类作为万物之灵应该具有的“高度文明和高度智慧”。只有这样,社会才会“万世开太平”。这是符合人类的理性和智慧高度的。即使是现代西方引以为傲的心理学,社会学,其实也跳不出王阳明指明的方向。
王阳明说人人皆可成“圣人”。其实在这里,圣人不是一种“流芳千古的终身荣誉”,这是虚的,没有意义;不是本质类似当今追求成为“首富”的世俗虚荣,而是实实在在可以福泽众生的“思想干货”。人也只有懂得这部分“天理”,才会有稳稳的幸福。
那些给人类社会造成“灾难”和“痛苦”的人欲,难道不是是应该被发现,被“摒弃”的吗?
即使是那个恍恍惚惚迷迷瞪瞪的老天爷设定的“人欲”,也不是人可以胡作非为,不加限制的去发挥的理由,否则最终结果就是面临毁灭的悲惨境地。
孟子曾经曰过:“天作孽,犹可违;人作孽,不可活”。也是这个意思。
人应该主宰自己的命运。
很多企业的老板,对于能干的下属都有一个要求:我不是要你告诉我,企业面临的现实是多么困难多么合乎逻辑而无能为力去改变,而是我需要你给我一个积极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解决方案”。
那么王阳明“存天理,去人欲”,就是一个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兼具的极具建设性的社会和谐和个人幸福实现方案吧。
限于篇幅,就写这么多吧。
其实我希望你也能看看这本书,真是一本好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