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龙
0724今日晨间共修非暴力沟通的需要,练习感受和收获:
1.小玲:我们要为自己的感受承担责任,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让我们拿回了自己的力量,比如爱人打牌是他的事情,我生气难受是我的事情,我为我的情绪负责,我感到难受是因为我期待有更多的陪伴、交流,我需要陪伴和交流,我要为满足这个需要来承担自己的责任,寻找适当的策略,请求他一周打牌一次是一个策略,请求自己和其他家人、朋友多沟通,也能满足我交流陪伴的需要,是另一种策略,我们是自由和有选择的。讨论中也谈到相互依存,最终我们是相互依存的,比如我们社群教练、学员、社群小伙伴之间,我们早上的讨论就意味着我们也是相互依存的[愉快][愉快][愉快][愉快]我们的讨论分享到社群里,互相交流,说明和社群成员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即使那么多人潜水,我也知道你们是在那里的,以你们的方式表达着对社群的关爱[胜利]
2、对大多数人来说,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情感的奴隶。认为自己需要为他人负责――让他人快乐是自己的义务,别人不高兴,自己就会不安。这样会伤害到彼此的关系,陷入僵局,甚至难以为继。
第二阶段:面目可憎。我们发现为他人的情绪负责,牺牲自己迎合他人代价实在很大。如果这时遇见他人的痛苦,可能会无动于衷。
第三个阶段:生活的主人。由衷的给予他人,乐于互助,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惭愧,那是自由快乐的行为。
我在这三个阶段不停地来回游走,接纳自己不同的状态,享受着每一次成长的喜悦
3、DYM,今天十分受启发,瑞英说的听了别人的话,忍不住会想要帮到别人,但又会自己不舒服,但NVC意识又告诉自己,为自己的需要负责。婉莉说到界限,我也常有这种时候,就是忍不住,我想这也正是我们作为人,与环境与他人相互依存的选择方式吧,也是真实的自己。一凡说深奥,不能完全理解,我觉得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有问题才会有探索。感恩。
4、一凡:
A.为自己的感受负责,这需要勇气,非暴力沟通给了很好的指引,我们的感受根源是自己的需要,而非他人,这一点阿德勒心理学也有同样观点,我们任何行为都是源于自己的选择,是有明显的或隐秘的好处,黄执中也有一句话说得好“你以为的问题,其实是别人的解决方案。”
B.不为他人感受负责,这需要平静。为什么看到他人说痛苦我们会忍不住想做点什么,特别是亲近之人,我认为至少有三个原因:一是人之本能,是孟子说的恻隐之心,是心理学中的共情能力;二是边界不清晰,中国式家庭的浆糊逻辑,导致的就是人格共生、情感隔离,只有人格分化,才能走向真正的情感连接;三是自恋,这是婴儿早期残留,他人的痛苦与我有关系,我能影响/改变,你想多了。
C.怎样做到不为他人感受负责呢?除了上面认知层面的转变,至少还可以做下面三点:一是摆正位置,做镜子做容器,而非有求必应的上帝(实际上是情感的奴隶),或者面目可憎的冷酷无情,是我们在同理倾听当中学到的陪伴而非替代,庄子说“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第二个做法是询问我们的非暴力沟通之心——“我现在做的是由衷的给与吗?”第三个做法是科胡特指引的一句话“不含敌意的坚决、不带诱惑的深情”,不想做的时候不含敌意,想做的时候不带诱惑。
D.为自己的感受负责与不为他人感受负责——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这是人格独立的开始,是爱自己,是强人之路。
E.感受的背后是需要,那需要背后是什么呢?是价值观、是另一个需要、是生命的渴望、是灵魂的侧面、是本真、是自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