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953386/f9d829244fa318cf.jpg)
R·阅读原文片段
《爱和自由》10页
前不久我看了《早期教育和天才》(木村久一,日本心理学家、教育家,1883-1977)。它着重写了上世纪德国乡村牧师卡尔.威特是如何用他的教育思想教育他的孩子威特的。作者阐述了一个观念:“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地入迷。”这个兴趣不是成人培养的,而是天生就有的。我们从所有的幼儿身上都能看到。根据我的认识,他这个方法跟蒙特梭利教育方法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他举了一个例子说,当这个孩子把你的手抓住往他嘴里塞,而且用他的嘴吮吸你的手指时,你必须用和缓清晰的语调重复说“手指”。实际上这个教育跟我们刚才说的一样,当孩子把一个东西放进嘴里感觉硬跟软的时候,大人应该同时把概念放进去。这种对手指的兴趣,就是天才的特征,理解并保护这种特征,一直到他长大,这个人就能成为天才。
遗憾的是我们大多数人不知道,所以不能够这样对待孩子。相反,我们常常所的事情是:
当孩子没有感觉的时候,我们不断地强制孩子,教给孩子,有的人话还特别多;当孩子处于某种感觉中的时候,我们不但看不到机会,反而打扰他,把他的感觉破坏掉。这样,儿童内在的观察和感觉,就在这种强制过程中丧失殆尽。
I·用自己的语言重述知识
我们需要等一等看一看才能在当下发现孩子所想所感,并给予或引导他所需要的东西,这是保护孩子按照他的方式成长。否则按照成人所想去教,不看时机去打扰他,会破坏他当下的感觉及天性的成长。对幼儿不妨:等一等、看一看、不打扰、不强制。
A1·过去的相关经验
某个周日,全家去磐石教会做礼拜,为避免孩子太小(枫儿2岁3个月)影响成人做礼拜,我和枫儿在教会的主日学校屋里玩耍。期间,教会老师把水果分发给每位孩子后,把剩余的水果盘端到桌子上,让孩子按需所取。枫儿问我:“妈妈这是什么水果?”我说:“哈密瓜”“好吃吗?”他说“哈密瓜好好吃”。然后一只手拿着哈密瓜啃,一只手伸到果盘里抓另一片,我默默坐在他身后,枫儿把好不容易单手拿起的哈密瓜递给我说:“妈妈给,吃哈密瓜”,我说:“谢谢你枫儿”。
如果我阻止枫儿在没吃完手中的水果又再取一片的行为,并说“不可以这样,这是不礼貌的,吃完一片再一片”,我就看不到孩子真么纯真关爱的一面,有可能孩子爱的表达就这么被点滴打扰了。
A2·将来如何应用
我要让孩子按着他的成长规律去成长,尽量做到等一等、看一看、不打扰、不强制。“不打扰”的行动计划如下:
1、当枫儿在专注的看书、看动画片、玩玩具等时候,不要用吃点水果、上个洗手间、擦汗等打扰他。让他做完一件事,然后说“打扰一下”再插入。
2、如果我违纪就交“快乐基金”10元/次,并和枫儿道歉,该纪律接受外婆和先生监督。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