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蓬勃与青春喜欢聚合到一起一样,跌宕与成熟、沉寂与衰老也彼此不分离。
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老师批评学生、家长警告孩子时都会脱口而出。但我还想到另外一句俗语,就是“少年不知愁滋味”。辛弃疾好像还补充了一句,为赋新词,登高楼什么的。辛弃疾的词,是多面的,我们无法用今天的二分法或者三分法去归类。因为雄浑和婉约并不那么泾渭分明,他写的所有事情,与他所处的时代和生存环境有关。
要认识一个人,最好多读他的诗文。仅仅看一些他写的那些流传至今的名句,恐怕还不够,因为这样阅读,容易走进别人设置的种种巢穴,人云亦云。也许简友会对我说,我哪有那么多空余时间呀,能去读一读名人名篇、作家选集,领略一下他精彩的人生故事,就已经很开心了。说实在的,这种想法,我自己头脑中也有,且会拿这种想法当作理由,为自己不迈进图书馆找一个借口。
在读了半个世纪的书之后,有朝一日还会突然发现自己与别人没读过书一个样,感觉“大地一片苍茫”,感觉自己还处在围墙之外,连东南西北的门都还没找到。对很多著名诗人、作家的名字都很生疏,尤其是当今的许多畅销书作家,竟然叫不出几个名字,对很多名篇都没有精读,甚至读过的都已经忘记,没有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这恐怕不是时间有没有的问题,是平时养成的散漫的生活习惯导致的问题,是把名利看作人生的目的。认识自己比认识别人更难。
当然,在少年期、青壮年期和老年期,是会选择不同的书籍和文章来阅读,而且因为经历越多,获取的人生经验越多,拿起同样一本书来,会读出不同的意义。
说一件自己都感到脸红的事,大概半年前吧,我竟然去读了几本安排当今中学生读的教辅书,而且越读越想读,越读越有滋味。简友会说:“你是否老眼昏花了,想挑选字体大一点,内容轻松一点的文章来读吧?”可能是,可能又不是。为什么?因为在我读了这些教辅书之后,马上觉得自己这些年阅读面是否太窄了一点,还不如中学生,只去翻读一些地方文献,而没有去读中国通史和断代史,只读了自己喜欢的作家的作品,没有去读经典作品,外国作品更是走不到手边,哪怕是一拳距离。
阅读内容的陈旧,要想文章写得出彩,恐怕门都没有。因为自己是在走重复的道路,念的是别人的经,因为自己无法做到内心澄净,而且埋怨工作任务重,占用了八个小时之外本来可以用于读写的时间,因为心焦烦躁,因为未能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做不到张弛有度,有意无意避开了那些读了能让人警醒促发人生思考的大书好书。且长期犯了在一天有限的业余时间里为写而读,写得多读得少的错误。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