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付费,教育为基

作者: 贝斯特喵 | 来源:发表于2017-06-26 08:41 被阅读30次

    可能不少人通过喜马拉雅、得到、分答等平台了解到知识付费这个概念,知识付费并非新鲜事物,在出版、教育和培训领域,早有硬知识的付费,购买一本书、一门课,习得一项技能正是分别以书、学历和技能资质的标准化产品进行的系统性知识付费。

    只不过,现在大家讨论的是软知识付费,消费者以付费方式获取一些认知盈余者的实践总结,是非标准化的知识产品。

    知识消费者有自我提升的意愿、追求效率至上。知识生产者有变现、维护个人品牌的需求。

    可以说,从消费者被动接收信息,受众只能看看纸媒上的专家专栏;到消费者和生产者同时摆脱了媒介限制,一方拥有了信息筛选的主动权,另一方转向付费服务,这个过程也就是这几年发生的,教育、出版、传媒三个行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36氪最近开了一个新栏目“什么值得学”,这个内容的形式有很多种,可能是一本书、一本杂志,也可能是一段音频、一份邮件,甚至可能是一场活动、一个社群,当然也少不了时下热门的知识付费类产品。

    这些不正好组成了我们的信息收集体系吗?于是,你会发现付费社群普遍定价100元左右,音频课程普遍定价200元左右,视频课程普遍定价5000元左右……买本书真是太便宜了。

    我们每个人,在生命的每一个特定时刻都有许多东西值得学习,不是应试教育下的考完彻底解放,而是学习型社会里的终身自我教育。相信许多人都会认同这一点,但实际上,终身学习是反人性的,是计划没有变化快,是不如明天再说。

    而且,对于现在所处的媒体环境,我持悲观态度。大量毫无价值的信息充斥互联网,我们知道得更多了,理解得却更少了。

    新闻实验室创办人方可成说:读什么,你就是什么。他开了一个新栏目“媒体食谱”,越来越多人懂得健康饮食,少吃垃圾食品,同样也应该用心打造自己的媒体食谱,摄入均衡、充分的信息营养,摒弃低质的信源。

    站在知识消费者的角度,理解传播,就会明白一定不能过度依赖某一种认知世界的方式。互联网是信息时代的图书馆,适应新形式的学习并不难,关键在于主动筛选。

    也许未来会有对知识消费者和知识生产者的数量统计,也许这个数量相差不了太多。一个人,既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一个房间里最有学问的不再是站在讲台上的那个,也不是台下的一群人,而是房间本身。

    数据的流动带来信息爆炸,却也促进了知识的共享。付费和共享并不矛盾,真正的价值交换必然带来货币的流通。

    只是,生产者的角色要困难一些,仅仅懂传播是不够的、不长远的。前段时间看到有文章批评罗辑思维得到上的尽是些“知识罐头”,刷认知真的很爽,可你究竟得到了什么呢?

    美国哲学家杜威认为,知识不能看成是一个预先设定的绝对真理,仅能作为一种参考,更加不是目的。我始终相信,教育才是知识付费的根基所在。

    英国哲学家斯宾塞说:“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知识海洋无穷无尽,与其一头扎进去倒不如对知识做个断舍离,有舍才有得。

    小结:理解传播,教育为基,至于出版,未来的所谓知识付费看起来并没大众出版什么事。

    在今天,图书更像是一种古老手艺的传承,也许会朝体验的方向进一步发展。未来如果又有新概念了,非要加出版进来,我倒是也没有太大意见,毕竟现在只是随便说说咯。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贝斯特喵”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知识付费,教育为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hed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