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比视觉能更快触及人类大脑,由于人类对声音极为敏感,因此要慎重使用。
使用场景
在以下场景中,声音可作为一种重要的反馈手段:
- 在没有屏幕的设备上
- 作为用户不会完全注意的后台运行的微交互的一部分
- 在看屏幕不安全的情况下
听得见的反馈
- 强调,用于强调的声音通常意味着用户要主动采取措施,作为对用户期待的任务已经完成的一个确认
- 报警,通常意味着系统发起的一些操作,比如某个过程结束了,某个条件变化了或哪里出错了
雾角测试
微交互中用到任何声音提示都应该通过雾角测试,即这个动作真的重要到用户看不到但应该知道它的地步了吗?即使答案是肯定的,也应该考虑同时提供一个关闭声音的机制。
注意事项
- 听觉反馈应该能根据使用环境进行调整
- 设计的听觉反馈应该要有意义
声音反馈的种类
两种类型:耳标和语音。
耳标(earcon)
指用来传达信息的短促而独特的声音,比语音传达信息速度快,但传达信息有限。
- 耳标是抽象的,要仔细选择与要传达信息匹配的声音,最好使用能让用户联想到其他听过的声音
- 耳标必须简短,不超过1秒
- 耳标必须跟要传达的情绪吻合
- 生动鲜明的耳标,应该至少包含连续的2-4个音调(音符)
- 慎重使用循环播放的耳标
- 耳标对一个动作来说必须是独一无二的
语音
就是录制(口头)的或计算机生成的话音,特别适合说明和指示。面向多个国家时,语音本土化是个大工程。
- 需保证口述消息简单明了
- 如果要让用户根据语音做选择,给出的选项要明确、简短、少。语音选项应该出现在消息结尾
- 语音要找演员录音或使用TTS(Text to Speech,语音合成)系统。真人录制的语音能带来亲切感,但是缺点是不灵活,稍有变化就得重新录制。合成的语音使用方便,但缺少人情味,需慎重使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