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阅读学习了《王君语文创新教学十一讲》一书中的第八讲诵读型文本的教学策略。现将所学所得整理如下:
如果说“语用型文本”“主题型文本”“写作型文本”是我们课堂教学中活跃度最高的文本类型,是课堂教学的“常式”。那么,“诵读型文本”“思辨性文本”“积累型文本”“跳板型文本”则是课堂教学的变式。
“诵读型文本”就是以“诵读”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甚至是唯一手段来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这种课堂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教学目标是在诵读中自然达成的。
散文啊,诗歌啊,一些情感体验强烈的文本才适合以诵读型文本处理。
诵读,不同于朗读。朗读的主要任务是传情达意,对于声音的要求除字音标准外,讲究接近生活,接近自然本色;而诵读的声音要求更风格化、情感化甚至戏剧化,讲究形体、手势、表情、眼神的和谐统一。诵读是一种特定的审美教育活动,侧重欣赏,更具有艺术性。
叶圣陶先生所言:“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
诵读型文本的课堂设计一定要高度重视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依据原文本创造性地设计诵读脚本。二是重视诵读的层次性、阶梯性和形式的丰富性。三是巧妙地把诵读和其他教学法相融。四是至始至终关注诵读的向心力——主旨实现。
诵读训练形式有:
语句变形
诵读人物对话,注意不同标点的不同语气
听名家诵读或教师范读
品评诵读——你的心情如何?在朗诵处理上有什么启示?
设计诵读——自由读,复读(关键语句重复读),轮读(分不同声部读),有领有齐分工合作读,删减词句调整顺序对比朗读,(补白表情动作语言)演读……
教师对文本精思细读,进行诵读设计和指导很重要!
把文本处理成诵读型文本,要求教师要“舍得”——繁冗删尽、目标纯粹、手法天然、点石成金、大道至简、返璞归真。对诵读有信念的老师才有这样的教学勇气,深谙诵读精髓的老师才拥有这样的教学智慧。
教学中还需多学习,多尝试,多探索,多总结,引导学生把一切奥妙读出来,引领学生体会领悟诵读中的一切奥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