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七年十二月中旬,王阳明踏上南归之路,第二年正月在江苏彭城(徐州)、南京、丹阳、毗陵(常州)、苏州等地足足盘桓了一个多月,二月份回到绍兴,住进阳明洞中。
王阳明的每次旅行,都是传播心学之旅,孔孟周游列国游说君王以推王政,王阳明则是砥砺士大夫同僚,探讨治学成圣之道。
在徐州,王阳明应约与朋友胡伯忠相会,会后留下《与胡伯忠》一文。
王阳明认为,君子处人应该始终守道,对小人过于愤激、痛恨,于事无补,如果招致小人的仇恨,那是君子的自己的过错。
孟子说:“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与恶人相处,犹如衣冠楚楚地坐在泥地里,伯夷叔齐不会这样做。孟子认为伯夷太狭隘,但王阳明认为伯夷是自清。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即使别人袒臂露体站在旁边,也不可会影响到自己。孟子认为柳下惠不恭,但王阳明认为此乃柳下惠之和,和其光同其尘。
君子一般轻视世俗,其实大可不必。程颐说过,“君子处事,事之无害于义者,从俗可也。害于义,则不可从也。”
德行,就像羽毛一样,不是用力举起来的,所以别人也帮不上忙。王阳明感慨:“正人难得,正学难明,流俗难变,直道难容。”王阳明的意思,明道、行道,一定要自己亲身力行,老师也教不了。
王阳明为什么要专门著文谈君子与小人的相处之道?此举无非言明心志,以释自己的南渡之举,远离权力中心以自清,落脚南都以和俗。
随后,王阳明来到南京南都太仆寺报到,和诸同僚们见了面,又与老朋友储巏、门人穆孔晖等聚首相谈,然后便回乡省亲。
正德初年,刑部给事中王礼敬(字仁甫)曾直言上疏:“陛下践阼以来,上天屡示灾谴。不谨天戒,惟走马射猎,游乐无度。顷四月中旬,雷电雨雹,当六阳用事时,阴气乃与之抗,此幸臣窃权,忠鲠疎远之应也。”因而被贬为苏州判官,正德五年又被罢归丹阳。
适逢王礼敬七十寿辰,王阳明特意去看望,王礼敬热情地迎出门来,王礼敬说,您只要一看我的外貌,便看清了我的内心,比我自己更看得明白,现在我终于相信了。但是,年龄越大,容貌日衰,你怎么能从外貌看出我的道行呢?
王阳明说,我今天听您说话,观察您的外貌,又看到你的房子和左邻右舍,觉得您的内心差不多充实了。
王礼敬说,能从外貌看出内心,已经很神奇了,这么从房子和邻人也能看出我的内心?
王阳明说:“古之有道之士,外槁而中泽,处隘而心广,累释而无所挠其精,机忘而无所忤于俗。是故其色愉愉,其居于于,其所遭若清风之披物,而莫知其所从往也。”
王阳明接着说,您步态徐缓,头发发白,看似有些疲惫,但内蕴精气;您话语谦逊,态度诚恳,看似气息不是很充沛,但精神守于中;您的宅子没有什么改造,但您志意扩然,外物不再成为您的羁绊;您与乡人交往,没有贤愚贵贱之分,谨守人伦,心中没有心机。“夫精藏则太和流,神守则天光发,累释则怡愉而静,机忘则心纯而一,四者道之证也。”
乡人纷纷要求王阳明给王礼敬做一篇祝寿文,王阳明说,王礼敬就是你们身边的典范,乡中子弟用世、修身如果都能效法他,就是最好的祝寿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