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漫漫,好书常相伴。
寒门很难出贵子,三代才能出贵族。中国经历了长达几百年的贫困,现在富裕起来的中国人,都希望孩子能够远离贫困,过上富裕的生活。这种心态,直接影响了父母们教育子女的方法,即所谓的“富养”。
而实质上,父母有钱,就能保证孩子将来富有了吗?
“三代出贵族”指的不是必须积累三代的财富才能培养出贵族,而是指内心的匮乏感经常要经历三代以上才能转变,不是贫富,而是父母对金钱的态度直接决定孩子将来能否丰盛。
父母对金钱的态度在育儿中主要体现是什么呢??最常见的就是对待孩子的需求,是及时满足还是延迟满足。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对待孩子到底是需要延迟满足还是及时满足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分享。
我分享的题目是:延迟满足能力始于婴儿期的及时满足。
灵感来源于《当我遇见一个人》(李雪)
三点——关于延迟满足能力,如何培养延迟满足能力,如何及时满足?
一、关于延迟满足
1.概念
延迟满足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利益,而自己主动延迟或放弃眼前较小的利益抉择取向, 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它的发展是个体完成各种任务、 协调人际关系、 成功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
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延迟满足能力的人,在社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所谓“延迟满足能力”,就是为了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延缓眼前的利益满足。
“延迟满足”的概念起源于1968年,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在位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比英幼儿园主持了著名的“棉花糖实验”。这项实验最初的目的,只是研究孩子在什么年龄会发展出某种自控能力。
米歇尔的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呢?“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当一个人用理性、智慧的思维推导出一个对自己有利的结论时,剩下的就是去行动并一直坚持下去,直到成功。
一个人事业有成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方向正确,二是努力坚持。这两者缺一不可。米歇尔的实验无非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作出明智的选择并努力坚持”的优秀品质越早发生在一个人身上越好。
可有太多人理解错了延迟满足能力,从婴儿时期就故意延迟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知道需求是必须等待的。
2.延迟满足的误区
误解一 对定义的误解 ,主动延迟变成被动延迟。
实验从一开始,就明确定义了“延迟满足能力”的含义:为了获得将来的更大利益,而自己主动延迟或放弃眼前较小的利益。也就是说——哪个利益更大,是孩子自己做出的判断;是否延迟满足,也是孩子自己做出的决定。而在我们身边大量发生的所谓延迟满足,都是基于父母的判断和父母的决定。
误解二 对逻辑的误解
实验者的逻辑原本是:如果孩子在4、5岁时发展出一定的延迟满足能力,那么他在长大以后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会更大。
但是并没有提到“如何让孩子在4、5岁时发展出延迟满足能力”的问题,更没有建议“为了这个能力,父母要从小对孩子进行延迟满足的训练”。
为了更好地了解延迟满足能力,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的延伸探索,而这些后续的研究结果,却被倡导所谓“延迟满足训练”的人“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延伸研究1:年龄的影响:5岁是分界。 这一结论与最新的神经发育研究的结果相吻合。
延伸研究2:谁是控制者:主动延迟和被动延迟差异很大。
1976年,米勒和蕾切尔(Miller,Dale T.; Karniol, Rachel)小组发表论文指出:
当孩子觉得“自己在掌控着延迟的过程”(即他可以随时停止延迟),那么他主动延迟的时间会更长;
相反,如果孩子发现“外人在控制延迟”(即自己是被动的),那么他的延迟时间会大幅缩短。
最新的神经科学研究对此的解释是:被动感,会激活愤怒情绪系统(先天的本能情绪之一),进而干扰了自控能力。
延伸研究3:“大人是否可信”非常重要。
什么样的生活经历,可以帮孩子形成“信任”?显然,刻意的训练、被动延迟只会破坏孩子对世界的信任。
二、如何培养延迟满足能力?
1.延迟满足能力始于婴儿期的及时满足。因为信任,所以安心等待。
延迟满足能力,真正的成因是父母经常及时回应和满足孩子,使孩子深信自己的需要被满足。因为孩子对世界充满信任,深信自己的需要可以自由表达,并且会被满足,自然能安心等待最适合的时机。
比如说,为什么大家上公交车都争先恐后,而坐飞机却不会抢。因为公交车上的位置有限,人们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所以充满了恐惧而争先恐后。但是坐飞机却是一人一票的,每个人都相信自己会有位置,自然就变得文明多了。
相反,那些幼时需求经常被刻意延迟回应的孩子,很多时候都处在“得不到”的恐惧中,所以眼下有一点好处就会迫不及待地消费掉,而且很容易在父母不及时满足自己时,出于“得不到”的恐惧和愤怒,歇斯底里地要求父母立刻兑现。网上流传过这么一张照片:一位妈妈不同意给儿子买玩具,儿子就又哭又闹!从照片上孩子悲愤的眼神中,可以推测他的需求曾经多少次被评判、被否定。
事情本身有必然的等待过程。比如吃苹果泥,把苹果捣碎成泥是需要时间的。妈妈可以做的是及时回应、肯定孩子的需要,不刻意拖延。比如孩子要吃巧克力,家里有,就马上拿给他;家里没有,就及时跟他说:“宝贝想吃巧克力很好,等爸爸下班后带回来。”如果婴儿时期经常被及时满足,通常不到两岁的孩子就已经能够安心等待必要的过程了,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态度平和而且好商量。
父母不是神,即使有充分满足孩子的意愿,也难免有力所不及的时候。比如孩子叫妈妈,妈妈正在洗澡,不能马上冲出去,这很正常。孩子想要的东西,如果父母确实买不起或者买不到,那只能如实相告,孩子有些失落也很正常。这些挫折是自然而然的,只要父母没有刻意延迟孩子,孩子遭受一些自然的挫折,有失落、有伤心,但不会留下心理创伤。
2018年的某天晚上,我们娘儿俩散步,儿子说,妈妈,我想吃烤鸡。
我毫不犹豫地回复:可以。
儿子很惊讶很不置信的反问:啊?!你居然答应啦?你居然不反对我吃垃圾食品?!
我:是的,我不反对。身体和健康都是你的,你有选择的权利~
儿子:妈妈,我是你的儿子啊,你不能不管我啊,居然就同意我吃垃圾食品?!
我拉拉他的手,说:宝宝,我爱你!放心吧。
孩子沉默了一会说,我本来就是想吃一点零食而已。既然你由我决定,那么,我就选择一种最小分量的吧~买一个五块钱的炸鸡腿~
那天晚上,猪猪很高兴~!
现在回想起来,其实那天晚上我是心里想着别的事情,而随口答应孩子的请求了,孩子那天晚上的反应和情绪一直深深地刻印在我的脑海。之后,我才遇到李雪《当我遇见一个人》的书本,我才知道,这是一种得到及时满足、得到尊重的、发自内心的丰盛而充盈的满足感、幸福感~~~
2.“延迟满足”切勿生硬刻意。
刻意的训练“延迟满足”,只会破坏孩子对世界的信任 。
人之初,性本善。贪婪并非孩子的本性。如果孩子曾经有太多的需求被否定,被批判,被延迟,这些痛苦长期积累会让孩子成为一个不讲道理,难以妥协和索求无度的人。他成年后可能会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像填不满的无底洞,再多的物质也弥补不了爱的空洞,二是压抑的老好人,不敢为自己争取利益,该拿的都不敢要,同时也很难拒绝别人,在人际关系中经常只付出,不求回报,老是吃亏,积攒一肚子怨气。这样的品格是有缺陷的。
身穷穷一时,心穷穷三代。父母没有及时的满足,把匮乏感和愧疚感传递给孩子,那么孩子的未来跟金钱的关系也将沉重而艰难。
只有当父母刻意不及时回应,才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创伤。因为孩子在心里内化了一个不愿意满足自己的苛刻客体,这个客体留在孩子心里,会使得他在今后的生活中总是去主动创造苛刻与被苛刻的关系,投射性地认为别人都不愿意满足自己,自己不配过舒适顺畅的生活。
三、如何及时满足?——给予自由空间,不控制不代替。诚实回应需求。
1.及时满足是给予自由空间的及时满足,不是替代和控制。
比如孩子爬着去抓一个玩具,妈妈担心弄脏衣服,干脆替孩子把玩具拿过来,这不是及时满足,是干涉和控制,阻碍了孩子体验通过“自己奋斗”得到玩具的过程;又如孩子弄坏了自己心爱的玩具,哭泣起来,妈妈因为焦虑,在孩子并没有提出要求的时候,赶紧承诺买一个新的,制止孩子哭泣。这也是一种控制,打断了孩子体验“失去”这种情感的过程。
2.及时、诚实回应孩子的需求。孩子表达自己需要的时候,及时给予回应和肯定,如果能做到就去做,做不到或者做到很困难,也无需勉强。比如孩子指着一个超级贵的车模型说:“妈妈我好喜欢这个模型,真酷!”。妈妈可以及时回应和肯定孩子的需要:“是啊,这个模型真漂亮,妈妈也喜欢,我们一起欣赏吧”。那些从小及时满足孩子的妈妈都会发现,孩子其实并不贪婪,很好协商,并且能够体谅别人。
3.心灵 的丰盈流动,决定孩子一生的物质丰盛。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人类在一个需求层次上得到了满足后,自然会向更高层次进阶。父母满足了孩子童年的哪些需求,孩子将来在哪些方面就会流动而不执着,有自由去体验更高层次的需求,安全感被充分满足的孩子,在将来的婚恋中不会把稳定看作第一要素,物质需要得到及时回应的孩子,人生的追求不会只停留在赚钱层面,各方面被充分满足的孩子将会自然地绽放灿烂的一生。
父母无论贫富,都可以向孩子传递:你的欲求很美好,你值得拥有一切最好的东西。那么孩子未来自然会物质丰盛、精神丰盈,而且不执着于奢靡。
请不要再教育孩子“粒粒皆辛苦”,而是与他分享工作并获取金钱的乐趣;请不要再唠叨‘’珍惜、不浪费‘’,而是告诉孩子你值得拥有富足美好的生活;请不要再向孩子倒苦水“养家多么不容易”,而是讲述你为这个家庭奋斗的自豪和满足。为了孩子将来物质的和精神的丰盈,请父母收起自己的沉重和匮乏感,及时、诚实地回应孩子的需求,将希望传递给下一代。
愿孩子们拥有贵族的未来。
分享完毕。
我是心若向阳,感谢您的聆听,期待您的反馈,进步与您同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