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将告诉你“为什么你总觉得不幸福,以及该如何找到真正的幸福”。
凡是去过动物园的人,一定都对这三句话印象深刻:肉可食用,皮可制革,骨头可入药。当然,偶尔还会有第四句:浑身都是宝。这几句话简直就是万能的模板,既可以用来介绍羚羊和兔子,也可以用来介绍狮子和老虎,在撰写文案的人心里,这些动物最大的价值就是能不能被食用或是被使用。可能你会觉得这没有什么特别的,但在心理学大师埃里希·弗洛姆看来,我们看待动物的这种心态,就是我们总觉得不幸福的根本原因。
它其实代表了人类两种最基本的经验方式中的一种,也就是占有式的经验方式。而与之相对的,则叫做存在式的经验方式。如果要类比这两种方式,那么占有大概可以对应着功成名就,而存在,则可以对应着宁静幸福。可能你会说,这只不过是哲学家玩的文字游戏,因为在生活中,成功不就等于幸福吗?还真不是这样。比如享誉世界的斯诺克冠军丁俊晖就曾公开说过:“虽然我取得了世界冠军的成就,但这十几年的台球训练,让我痛苦不堪,如果人生可以重新选择,我绝不会选择打台球。”可见成功和幸福是两码事。那你可能你又会说,丁俊晖说这种话,就和马云说钱不重要一样,都是功成名就者的一种姿态而已,不能当真,如果你这样想,我们不妨再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魏东,高庆昌,卢立强,乔金岭,张树鸿,赵恩龙,徐凯,赵庆斌,裘祖贻,这9个名字,你多半没有听说过,但你知道吗,他们个个都是亿万富翁,其中最有钱的一位,身家高达百亿。这9个人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自杀身亡了。如果名利真的等同于幸福,那我们该怎么解释这些大富豪的厌世轻生呢?其实,整个社会之所以会有成功就等于幸福这种观念,是因为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从根本上就有问题。
埃里希·弗洛姆就在这本《占有还是存在》里,高屋建瓴地指出了我们不幸福的根源,其实是在占有和存在这两种基本的经验方式中选择了占有所导致的。换句话说,我们的痛苦,虽然看起来各不相同,比如有的人是因为爱而不得的孤独,有的人是因为少得可怜的收入,但背后真正的原因却都是在用占有的方式去生活。这就像近几个月的新冠疫情,尽管感染者的症状各不相同,但背后的元凶却都是那粒小到看不见的病毒。对那些总也找不到幸福的人而言,占有式的心态就是那粒看不见的病毒。
在这里,我还要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作者埃里希·弗洛姆,他是举世闻名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在全球心理学界的地位堪称举足轻重,这本《占有还是存在》,是他的最后一本著作。那么下面,我将和你一起去看看弗洛姆是怎么解释占有和存在的,并跟着他去学习该如何找到真正的幸福。
首先,我们会去看看占有和存在到底指的是什么,并看看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是怎么体现的;接着,我们会去了解占有和存在在本质上的差异,以及它们对我们心理上的影响;最后,我们会一起看看占有式的生活对我们的具体危害,并简单聊聊弗洛姆给出的存在式生活的建议。
好,我们先来了解下到底什么是占有和存在,还有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是怎么体现的。
作者说,占有和存在,是人类最基本的两种经验方式,直接决定了我们和外界的关系。简单来说,在“占有”的方式里,你和外界的关系是占有者和财产的关系,你会希望处于主宰的地位,想要去控制你所接触到的人和物。而在“存在”的方式里,你和外界则保持着一种互相尊重、休戚与共的关系,就像海葵和小丑鱼,海葵用毒刺来保护小丑鱼,小丑鱼则用牙齿帮海葵清理身体。它们虽彼此利用,却是平等和互惠的关系。
占有和存在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占有是一种目的,而存在是一种状态。以谈恋爱为例,占有式的恋爱是为了达到财色兼收的目的,要么在情感上控制对方,要么在金钱上依附对方,总会有一方赢一方输,或一方得势一方委屈。而存在式的恋爱则是互相欣赏的过程,它追求的是双赢,在意的是共同成长。你看在《红楼梦》里,薛蟠的感情就是占有式的,他把那些女孩当成仆人、奴隶、财产,更恨不得和遇到的每个美女都去洞房。而贾宝玉的感情则是存在式的,他发自内心地欣赏女性的美丽,享受对女孩们细心呵护的过程,追求情感上的共鸣。
除了对待人和感情,在对待财产方面,占有和存在也是不同的。占有特别强调私有权,并把物品的价格视为一件彰显自身价值的武器,存在则关注物品本身的使用价值。比如同样是一件衣服,重占有的人更在意这件衣服的价格会让自己多有“面子”,而重存在的人则更在意这件衣服是否舒适,在考虑价格时也只是考量经济上有没有压力,只会把赢得别人的称赞当做一件锦上添花的事情。
你看,同样一件衣服,重占有的人,会因为价格低廉而感觉丢脸,愤怒又焦虑;重存在的人则会因为它的舒适而感觉到幸福,欣喜又快乐。所以说一个人是重占有还是重存在,其实直接决定了他的幸福程度,并且还会影响到他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么就日常生活的三个角度,也就是学习与阅读、交谈与爱、信仰与偶像这三个角度,给我们解释占有和存在所带来的不同影响的。
先说学习与阅读。占有式的学习与阅读,用的是填鸭式的方法,怀的是功利性的目的。它是记忆而不是理解,是为了通过考试而不是为了提升自己。而存在式的学习,则是把知识当做一种催化剂,用它来激发创造性,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进而获得心智上的成熟。像很多人信奉的读书无用论,或者分数至上论,就是典型的占有式的学习与阅读,这类人在精神上早早就停止了成长,很难接受新的思想和观念,看待事物会有更多的偏见。
然后是交谈与爱。占有式的交谈,在生活里随处可见。美国思想家史蒂芬·柯维就说过,“大部分人在聊天时,都在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观念,还总是觉得对方并不理解自己”,这就是典型的占有式的聊天。它总是试图说服或者压制对方,还自以为是地觉得自己是为对方好。占有式的爱也是如此。作家庆山就说过,“大部分男女关系都陷入在控制权、需索、赌气、争斗、互相伤害之中”。当然,占有式的爱。它不但适用于两性情爱,也适用父母对子女的爱。在重占有的人那里,爱不过是披上关怀外衣的控制欲罢了,多少给孩子造成一生阴影的父母,都是打着爱的旗号在虐待孩子的。而存在式的交谈与爱,其实用两个成语就可以解释清楚,那就是“将心比心”和“不卑不亢”。将心比心是能用同理心和对方交流,不卑不亢是能用平等心和对方相处。
最后是信仰与偶像。如果说钞票是肉体活在世上的保障,那么信仰或者信念就是我们的精神得以存活的保障,它的本质是给人类的孤独和恐惧提供一个庇护所。只不过,占有式的信仰是为了逃避独立思考和需要承担的责任,妄想有万能的神灵来帮自己解决人生里的所有难题。而存在式的信仰虽然表面上看也是在追随一个神灵或者偶像,但其实质却是在追随这个偶像的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比如笃信佛陀的慈悲、基督的博爱,或是践行某个榜样的正直和理性。
好,在了解了占有和存在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占有和存在在本质上的差异,以及它们对人类心理上的影响。
弗洛姆告诉我们,占有和存在的本质差异有两点,一是主动和被动的差异,二是共情能力的强弱。
我们先来看看主动和被动的差异。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主动和被动,与我们平常所理解的略有不同。它的重点是看一个人是否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是行动的主体。通俗地说就是他做一件事的时候,如果受主观意愿的控制,那就是主动的,如果是习惯性地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那就是被动的。我打个比方你就明白了:比如两个人在吵架,互相破口大骂,表面上看,他们都是在主动骂人,都是骂人这个行为的主体,其实不然,因为他们破口大骂的时候,已经因愤怒而失去了理智,此时,他们扭曲的面容、伤人的话语、丑陋的肢体动作,都只是受刺激后的习惯性反应,理性已经丧失殆尽,他们都变成了情绪和习性的奴隶。
所以,在重占有的方式里,一个看似主动的人,其实是被动的,他以为自己是主宰,其实只不过是占有这种心态的奴隶罢了。比如虐待孩子的父母,他们自己的人格就不健全,内心千疮百孔,所以就会在心情不好时,变成一个被怒气支配的怪物。这些父母虽然能说能走能跳能打,看似主动,其实根本没有能力掌控自己,不过是受怒气支配的玩偶罢了。而一个真正主动的人,一定是有清醒的自我意识的。还是以吵架为例,重占有的人,挨骂时的第一反应是骂回去,因为在他的潜意识里全是占有式的思维模式,他没办法主动选择自己的反应,只能随着外界的刺激而变化。但重存在的人,却能清醒地认识到骂回去解决不了问题,既浪费精力还激化矛盾,所以他能主动地选择最恰当的方式,理性地考虑是要反击还是回避。在这里,我想起一个佛家的小故事,能更生动地说清主动和被动的区别。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小和尚见到师父被人骂了,就问师父“您为什么不生气”,师父说:“如果一个人送礼给你,你不收,那么这个礼物就还是对方的。当一个人骂你的时候,他的脏话就是送给你的礼物,只要你不收,那这些脏话他就得自己带回家。 ”所以你看,让情绪牵着鼻子走,就是被动;而让理智控制情绪,就是主动。
说完主动和被动的区别,我们再来看看重占有和重存在的另一个本质区别,就是同理心的强弱。弗洛姆认为,重存在的人,同理心更强,重占有的人,同理心更弱。他觉得这是因为重占有的倾向是为了生存下去,而重存在的倾向是为了联合他人来克服孤独感。所以当一个人重占有的时候,他会更在意自己,不惜损害别人的利益;而当他重存在时,则愿意更多地考虑别人。这两种区别表现出来就是同理心的强弱。就比如在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里,西方某些政客就是典型的重占有的心态,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宁可牺牲民众的健康甚至生命;而与此同时,却有很多西方的医护人员宁愿在没有口罩和防护服保护的情况下去履行当初学医时立下的誓言,用生命守护他们的同胞。这两类人的同理心可谓天差地别。
爱攀比、妒忌心重,存在人讲的是合作共赢。
快乐就是生动和活力。享乐就是某种欲望的满足。
占有的方式只会让你把最宝贵的时间都浪费在焦虑、悔恨和恐惧中,而存在的方式才会让你真正成为时间的朋友。占有这种方式里,我们会用交换价值来评价自己,这就意味着你在潜意识里把自己异化成了商品。
占有的方式对我们最大的危害有3点。一是让我们认不清自身价值,二是让我们无法摆脱孤独,三是让我们混淆智能和理性,变得狂妄自大。
变得太在意外界的看法,竞争没有真心朋友。
将名利看淡一些,减少无意义社交。重在质量,不求数量。
好,说完占有和存在这两种方式本质上的区别,我们再看看它们对人类的心理有什么影响。
弗洛姆把这些影响分成了5个部分。分别是安全感和不安感,团结和阻抗,快乐和享乐,对死的恐惧和对生的肯定,以及对时间的认知。下面我们就简单地说一下。
先说安全感和不安感。心理学泰斗阿德勒说过:“人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获得安全感。”遗憾的是,占有式的努力所获得的安全感都是短暂的。因为在占有式的心态里,人的安全感只能靠占有外界的事物来获得,而外界的一切,无论是我们的亲人,还是我们使用的物品,都有离开我们的那一天。存在式的心态则相信,想要长久的安全感,唯一的依靠只能是你内心与日俱增的理性和成熟。
再说团结和阻抗。阻是阻力的阻,抗是抵抗的抗。它们反应的是占有和存在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占有式的社会鼓励我们去竞争和对抗,鼓励我们凡事都要比出个高下:上学的时候比成绩,上班的时候比业绩,退休以后比孩子,至于下的馆子、开的车子、住的房子,那就更得比一比了。在这种模式里,我们的人际关系都是阻抗式的。你很难发自真心地去寻求双赢,并总会在心里藏着嫉妒。而存在式的人际关系则不同,它是团结式的,讲究双赢,讲究同理心,讲究把盘子越做越大,而不是把蛋糕越切越小。在存在式的人际关系里,唯一需要比的,就是今天的自己要比昨天的自己更好,这样才能进入更优秀的圈子、配上更优秀的朋友。
接着是快乐和享乐。什么是快乐?心理学家埃克哈特说,快乐就是生动和活力。那什么是享乐?弗洛姆说,享乐就是某种欲望的满足。比如你想吃红烧肉,跑去超市买很多很多红烧肉胡吃海塞,这就叫享乐。而如果你是自己买来原料,上网查找菜谱,一点点动手做出一盘色香味俱全的红烧肉,然后请最爱的人来和你一起分享,那这就是快乐。享乐能让你得到暂时的快感,但它就像吸毒,需要源源不断的更强烈的快感才能维持下去,否则你很快就会感到空虚。而快乐则不同,它是你达成目标的过程里,对自己所付出努力的肯定,能让你觉得自己有价值、有存在感。所以,享乐从来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就像我们每个双十一都会买一大堆用不上的东西,短暂的兴奋最多维持个一两天就会烟消云散,最终只收获了一个干瘪的钱包而已。
再接下来是对死的恐惧和对生的肯定。说到对死的恐惧,我们都相信这是所有生命体的本能。但弗洛姆却给了我们一个更有趣的解释,他说我们之所以害怕死亡,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活着的时候太重占有了。他认为我们对死亡的恐惧,其实并不是害怕生命的终止,而是害怕失去我们所占有的那些东西,比如我们的躯体,我们的财产,我们的个性,我们的感情。所以一个人如果是重占有的,那他永远都会没有安全感,也永远都摆脱不了对死亡的恐惧,他要么在享乐里不断逃避,要么在恐惧里战战兢兢。而重存在的人,则会因为对死亡的恐惧,变得更加热爱生活,把每一天都活得更加充实。就像刘慈欣在《三体》里所说过的一句话:要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最后是对时间的认知。佛家有一句发人深省的教义是这样说的:“恐惧和悔恨,应该成为我们的戒律。”因为恐惧是对未来的担忧,悔恨是对过去的焦虑,无论一个人是活在恐惧里,还是活在悔恨里,他都忘记了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每个人所能掌握的,都只有当下的这一刻。毕竟,未来尚未到来,过去已成定局,无论你的意愿多么强烈,你都不能穿梭时空,只有活好当下的每时每刻,你才可能塑造更好的未来,或是给过去的错误一个交代。所以,占有的方式只会让你把最宝贵的时间都浪费在焦虑、悔恨和恐惧中,而存在的方式才会让你真正成为时间的朋友。
好,说完占有和存在这两种方式本质上的区别,以及它们对人类心理上的影响,我们最后来说说占有对我们的具体危害,以及弗洛姆给出的存在式生活的建议。
占有的方式对我们最大的危害有3点。一是让我们认不清自身价值,二是让我们无法摆脱孤独,三是让我们混淆智能和理性,变得狂妄自大。
先说第一个危害:认不清自的价值。由于在占有这种方式里,我们会用交换价值来评价自己,这就意味着你在潜意识里把自己异化成了商品。比如自我介绍的时候,我们往往不是介绍自己的特质,而是在介绍自己的标签,也就是地位、收入、还有过往的成就。它所带来的后果就是,我们对自身的定位,会越来越依赖外界给我们贴上的标签,最终把自己当成了一件商品,只会用自己值多少钱来衡量自身的价值,却把自己的特质都藏了起来,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都忽略掉了,忘记了自己是一个有血有肉、独一无二的人。一旦到了这一步,你就很难再有幸福感了,毕竟,商品的价值是要靠外界来赋予的,而你已经丧失了珍惜自己的能力。
第二个危害是无法摆脱孤独。其实孤独已经成了整个社会的通病,就像作家石黑一雄曾说过的那样:“我们身处一个科技飞跃、沟通无限的世界,感受到的却是史无前例的孤独无助。”毕竟,在以占有为主的社会环境里,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都是竞争竞争再竞争,为了占有更多的财富,我们劳心劳力,还得提防着别人会不会踩着我们往上爬,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更没有心力去和他人建立起深度的联结。不孤独才是怪事呢。
第三个危害是混淆了智能和理性,狂妄自大。智能就是聪明程度,理性就是使用智能的能力。打个比方,像是要制造出原子弹,这得靠智能,而怎么使用原子弹,则要靠理性。用更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学历高不代表智慧高,收入好不等于教养好”。由于重占有的心态是用交换价值来评判人的,所以在生活里,我们往往会默认学历就等于明理和智慧,收入就等于教养和能力,这显然是大错特错的。比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就有好几个从海外回国避难的华侨,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普通人艳羡不已的收入,却表现得令人不齿,像是隔离期间不戴口罩去跑步还不听劝解,或是嫌弃宾馆里的自来水不能喝非得喝高档矿泉水。这些人就是把智能和理性混淆了。他们很聪明,但显然并不明理。这还只是个人的情况,上升到国家和世界的高度,把智能和理性混淆的后果就更严重了。像某些充当世界警察角色的国家,其智能程度、也就是科技水平虽然遥遥领先,但其理性程度却不敢恭维,它们不停地在全球各地制造摩擦、挑拨事端,发动战争,让无数无辜的人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说完占有式的危害之后,我们最后来看看弗洛姆给出的几条存在式生活的建议。
首先是要从认知上就明白,人生一定是有痛苦的,而这种痛苦是源自我们是用占有还是存在的心态来看待外界的。财富确实可以减轻痛苦,但它只是一个手段,千万不要本末倒置,把手段当成了人生的目的。须知,无论是中国人最了解的儒释道,还是西方人最相信的耶稣基督,人类所有先贤大德最终的教诲都指向了同一点,那就是人的成熟、理性、还有幸福,只能从内心而非外界去寻找答案。
其次,要尽量和他人建立深度的联系。也就是说,要把社交的重点,从“在意我通讯录有多少个名字”转移到“我在深夜痛哭时可以给谁打电话”,进而改变觉得认识的人多就是人脉广的占有式的心态。要知道,当你遭遇困难的时候,不会有人因为你的名字在他的电话本里就跑来帮助你,但一定会有人因为你曾和他的促膝长谈而来雪中送炭。
最后是从给予和分享中获得快乐,而不是从压榨和掠夺中享乐。享乐主义如同吸毒,只会越陷越深,终有一天你会发现再也没有任何刺激能填补内心的空虚。而帮助和分享,比如参加义工小组,或是加入有共同兴趣的社群,这些在交流、分享、给予中所获得的快乐,慢慢会变成一眼清泉,让你的幸福自给自足。
好,说到这里,今天这本《占有还是存在》的内容就和你聊得差不多了,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今天学到的内容。
首先我们学习了占有和存在这两种最基本的经验方式在生活里是如何体现的。我们知道了无论是学习还是和身边的人相处,当你怀着强烈的功利心或是把对方当成你的附属品时,这就是占有式的心态。而能互相欣赏、彼此珍视则是存在式的心态。
其次我们聊了聊占有和存在的两种本质区别,一是重占有的人都是被动的,其行为和反应都在受外界刺激的控制,而重存在的人,则能用理智来克服习惯性的反应。二是重占有的人同理心较弱,更多地考虑私利,而重存在的人同理心较强,更在意双赢或者奉献。
最后我们聊了聊占有的3种主要危害。我们知道了应该用人格上的价值来评判自己,而不是把自己当成商品,只看交换价值。我们还知道了对于孤独这件事,重占有的心态是无能为力的。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学历、收入,和我们的理性、智慧是两码事。一个人的成熟和幸福,首先依赖的是通情达理,其次才是学历和收入的高低。
最后,我想和你聊聊我读完本书后的感想。
狗熊掰玉米的故事我们都听过,那只笨狗熊不停地掰玉米,却又总是被更前面的玉米所吸引,然后掰一穗丢一穗,真是笨得可以。其实当我们跳出自身、从更高的角度俯瞰生活时,你就会发现我们和这只笨狗熊没什么区别。就拿我们人人都在追捧的消费主义来说,它就是一种典型的占有式的消费方式,它用铺天盖地的广告灌输给我们这样一个理念:如果你觉得不快乐或者不幸福,那一定是因为你还没拥有更多的东西。就像一个伪善的引路人,或者一张错误的地图,消费主义在我们通往幸福的道路上,指出了一个完全错误的方向。东西不管坏没坏,也不管需不需要,我们都急着换更新款的;感情一有点波动,我们就想着不如换个人吧,回过头来还抱怨幸福都是骗人的。这都是因为占有式的心态让你相信,新的比旧的更好,更换比维护更高效。殊不知,那个真正能让你吃得满嘴香甜、满心幸福的玉米棒子,其实早就在你的手心里了,只是你从没有用存在的方式认真地欣赏过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