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读书
是不是每个人诱发抑郁的因素都不一样?

是不是每个人诱发抑郁的因素都不一样?

作者: 一个心理咨询师 | 来源:发表于2023-03-15 06:39 被阅读0次

    是不一样,但会有类似。我的内容大概是总结,首先是框架,其次是逐个因素。

    王立铭,对此有个经典的解释模型,一个叫认知框架,一个叫社会关系框架。

    认知模式是一个人习惯用什么样的方式,从什么角度,去收集、处理、储存信息。

    比如跟一个人相处,有的人善于从这个身上发现闪光点,欣赏认可;而有人善于从这个身上发现,不理想,不如意的点,关注放大。

    各种各样的意义可以归纳为一种特殊、病态的认知模式。用三个词来表示,无助,无价值,无望。

    无价值,对现状的认知,认为自己和所处的世界毫无吸引力。

    无助是一种对行为的认知,我做什么都没用,不管做什么都改变不了这种无价值感,得不到积极的结果。

    无望是对未来的认知。认为不管未来怎样,困境都无法改变。

    一,习得性无助是一种感受,我做什么都没有用,对事情失去控制能力。关键是习得,这不是先天的,是后天被迫学习到的。

    而且这是一种常态,是一种惯性。要克服惯性是一件挺辛苦的事,凭空增加的难度系数和级别。

    习得性无助的经历,确实会在人类中引发类似抑郁的情绪。同时由心到身,由内而外,散发的沮丧无力感。

    具体是我做什么都没有用,没希望。情绪就容易转向抑郁。比如面对生老病死,面对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面对人对人像狼,自然状态,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

    推而广之,很多事都可以找到习得性无助的影子。

    比如亲人的意外去世,巨大的自然灾害,不分青红皂白喜欢侮辱批评学生的老师,不管怎么努力,就是业绩不好看的员工,怎么都得不到回应的男神女神。

    二,童年期的家庭暴力和被忽视,可能会导致比较强的习得性无助。

    童年阶段遭受家庭暴力的孩子,成年后抑郁的概率要大大增加,试图自杀的概率更是高出近10倍。

    其实每个人都有完全不同的“敏感地带”。你觉得无关痛痒的事,可能是对方引发习得性无助的痛点。

    有个体差异。但针对认知模式,会有针对性的治疗方式,就是CBT认知行为疗法。帮助人调整认知,可以在生活中有更舒适的状态,更好的表现。

    三,社会关系。认知框架是从微观个人角度出发,社会关系的框架,是一个从宏观角度出发去看待抑郁这件事。把人看成社会网络中的一个节点。

    他的行为,不止跟他自身有关,还跟周围的环境环环相扣。会把抑郁看作社会网络扭曲的结果。

    把无助、无望、无价值迁移到自己身处的社会关系里。比如把童年的家庭暴力,看成童年时期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扭曲,也是可以理解的。

    还有个经典实验是引发动物抑郁的“社会挫败模型”。先筛选一群好斗、攻击性强的老鼠,找一只普通老鼠跟它们放在一起。

    不长时间,这只普通老鼠就出现了抑郁表现。其实还有很多社会关系扭曲,比如突然和恋人分开,独自居住,一个很大的房子或过度拥挤。

    还有报道说,目睹一些虐待和被虐待,也可能会导致抑郁。一些经历过大灾地区的人或目睹过灾难,产生抑郁,好像也挺正常。

    针对这种情况,有种人际关系疗法。专门负责人际关系,信任,力量的重建。

    整体是大同小异的,个人观点,欢迎交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是不是每个人诱发抑郁的因素都不一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hql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