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个问题,我看了不少回答,有赞有弹,有衷心支持有竭力反对,而且都言之凿凿,理论事实都有。但在我看来,不少观点有失偏颇。
一,我们要讨论的远不止是要不要“把戒尺还给老师”这个问题本身,而更可能是这个问题表面背后的实际问题:如何教育学生?或者说用什么样的方法教育学生更有效?
必然有人说,我们要润物细无声啊,要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啊;也有人说,教育就是要严厉啊,否则怎么能镇住这帮猴儿呢?
他们说的对吗?都有点儿道理。但都偏于一面。教育现象繁杂多变,不是一个学者用一条万用公式套上就可以用的。
《爱的教育》在1923年被介绍到中国来的,此后百年畅销,逐渐成为教育界的主流意识形态。作为一个专业的新闻工作者,作者对自己生活的那个时代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明知道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里,人与人最大的交流障碍在于他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而这一点不是简单的对“心” 的召唤能解决的,这一点,作者在《爱的教育》获得成功之后,在一些媒体上对自己的所谓“理智上”和“感情上”的矛盾也作了深刻的自我批评。

而近年来,关于恢复对一些行为不当学生惩戒权的呼声也开始高涨,这些当然也是因为当“爱的教育”的单一性乏力操作走到极端,引发种种负面作用之后的一种教育理念上面的反弹。
爱的教育让学生如沐春风的例子很多,兹不多举。而因为适当的惩戒教育,使得一些当时行为偏差却被及时纠正、日后有出息了的学生回过头来感谢当年老师的例子也有。也有一些在读学生因为所在学校学风不止而有感而发的。笔者前几年就遇到一位小伙子,谈起教育问题,这位当时将要高中毕业的小伙子说:“老师就是要凶一点的!否则他们都不听的!”
但其实关爱与惩戒两者不是非此即彼、彼此不兼容的关系。两者是要互相结合的。
总体而言,现在对爱的教育理念,估计反对的人不算太多;而对于戒尺回归、惩戒恢复却被许多人当做洪水猛兽,猛批不已。
二,所以,在这里我主要说一下戒尺教育。如果搞清楚以下九点,那么戒尺教育就不会被人视作洪水猛兽:
1,戒尺教育并不意味着动辄打人。戒尺是一种象征,一种震慑,一种规则。在必要时不得不用,一定要用,但不是随时都用!
2,动用戒尺之前,平时就要充分做好情感教育、说服教育、规则教育。
3,一定要动用戒尺,必须理由充足,有校园教室视频证据作支撑,在其他教育手段都已经效果不彰的情况下,适当诉诸戒尺。
4,戒尺的打不以戕害学生为目的,而是要让学生知道恶意、经常违反规则需要受到惩罚。如果做事情过分离谱了,学校里有戒尺,学校外有监狱。让痛提醒学生如何尽量避免痛,这也是一种重要的爱!
5,用戒尺的时候,通告家长到校,一是监督,二是加强教育,学生今日在校受戒尺惩罚,也有你们的一部分教育不到位的因素,以后要加强教育!
6,执行时,摄像头必须正常运转,如有不当地方,事后还可回放定责。部位、力度都有细则限定。旁边可有医务人员随行看护。(不放心的话,可以考虑引入第三方客观执行)
7,戒尺不可缺,但并不意味着戒尺可解决所有教学问题。戒尺教育只是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而已。有效教育是一个综合的过程。赞美和批评,表扬和惩戒,关心和冷落,都——需——要!
8,惩罚后,需要交流,明确惩罚的目的,并明告学生,希望以后尽量不要再次受罚。
9,戒尺惩罚的公平性,无论你贫穷还是富有,规则之下,人人平等,并无法外之地!
做到这九点,你还怕孩子会被虐待成什么样子吗?!
有人叫,哎呀,不好弄的呀,很容易不公平的呀!
我问你,你若是强势方,你怕什么不公平?你如果身正学优,还会怕老师天天没事找你茬?你如果本来就是弱势方,多一套相对公平一点的规则来保护你,难道还不如校园恶少三天两头凌霸你,你告诉老师,老师却缩手缩脚不管你么?

一听到用戒尺,便马上想到孩子会遍体鳞伤的人,往往是错误的执念太重,被浮云遮了眼。
三,孩子还小,更需要关心;可孩子也是人,也有必要知道人类社会运行的必要规则。
在他们寒冷时,炉内炉火可以给予温暖,让他们靠近火取暖那叫爱;在大人讲清规则后,孩子却屡不听话、不顾规则硬要玩火时,这时候用戒尺打他,让他知道规则,用一种小痛来免于一种烧伤大祸,这如果不是爱,那是什么?
所以,制定好明确的规则,在透明监督的环境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如果学生继续顽劣,影响自己还要影响他人的时候,适当的戒尺,是必须的。虽然,戒尺未必能完全解决所有问题。
所有争辩说一样东西需要还是不需要的时候,我们很多时候陷入了非此即彼的狭窄思路。很多时候,我们说“要”,并不意味着任何时候都需要;我们说“不要”,也并不意味着分毫不沾。我们要换一个角度讨论问题:我们什么时候要?在什么情况下要?满足什么条件后必须要?执行细则是什么?怎样保证公平?怎样既保证力度又能减轻伤害度又能效果最大化?
上述细则,未必是完美的,但是可以讨论,可以增减,可以完善,可以放在桌面上,在为了绝大多数孩子的一切的大前提下,进行公开论证的。

非此即彼,要么“爱”到极端,要么打到极端,都不是最佳方式。
四,最佳方式,往往是一种爱与罚并重,刚与柔并济,保护与管制共有的立体系统,这才是一种正常的文明。任何一个必要因素的缺失,才真正是文明的倒退。
所以,“把戒尺还给老师,你同意吗?”这个问题,绝不是简单地回答:“我同意!”或“我不同意!”而是要讨论:怎么还?如何还?还的步骤、细则?
考虑到所有正面及负面的因素,小心探索戒尺使用的必要性和细则,这才是我们的工作重心。
我是酔余堂主人,读书写文,温暖向上。欢迎【关注】。如果你喜欢,欢迎转发,点赞,收藏,让更多爱美的人一起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