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读书心理
教育就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教育就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作者: 海边守望者 | 来源:发表于2018-07-02 12:58 被阅读594次

今天我又一次读完了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又一次被阿德勒关于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心理分析的观点所折服。我在想,心理学家之所以是心理学家,是因为他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自己独到之处。

前几天我还读完了阿德勒所写的《自卑与超越》一书,结合《儿童的人格教育》这本书,我感觉到,阿德勒的主要心理分析理论就建立在他对人的发展的“自卑与超越”这一心理基础之上。

阿德勒说,人与动物相比,人是弱小的、是自卑的,人的手掌没有有些动物的爪子锋利,人奔跑速度没有有些动物的速度快,这种自卑感让人类发展出来强大的大脑,产生了人类智慧,人可以生产和利用工具,从而产生优越感。

人的个体发展也是一样,人在生命的前几年是多么的弱小,所以个体具有自卑感,但是人有对优越感的追求,这种追求具有一定的生物基础,这种基础存在于胚胎之中,并具有一定发展的可能性。他说:“人的本性忍受不了长期的低下和屈从;人甚至摧毁了自己的神祉。被轻视和被蔑视的感觉、不安全感和自卑感总是会唤醒人登攀高一级目标的愿望,已获得补偿和臻于完美”。正是由于人对优越感的追求,才使作为个体的人的力量慢慢的变得强大。就像孟子所说:“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但是,阿德勒也指出,人对优越感的追求的方向并不都是正确的,只有指向社会的,也就是发展社会情感才是正确的道路。一个人一旦追求优越感的正确的道路受阻,他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通过其他方式把这种对优越感的追求显现出来。比如一个在学校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他就会经常弄出点动静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这就是他追求优越感的表现。但是他不是通过学习成绩这种在学校中的学生应该表现出的正确方式来显现自己的优越性,而是通过调皮捣蛋这种方式显现自己的优越性。他在学习成绩上没有自信,但是在违反纪律上却自信满满。之所以形成这样的状态,是因为学校对人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唯成绩论英雄,可是对于那些成绩差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在学习成绩上是被老师惩罚的对象。于是他们干脆放弃了学习的这条正确道路,转而寻求他们自己心中的英雄,或者自为英雄,并以此现实自己的优越感。可是,这些成绩差的学生越是显示出自己是英雄,他们的内心实际上越是脆弱。其实,他们更需要老师、家长和同学的关爱。

阿德勒举例说: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犯罪倾向的孩子,同时也极端自负。这种自负和野心有着同样的根源它迫使这种孩子不断的以这种或那种方式来凸显自己,当他们不能在生中的积极方面寻得一席之地的时候,他们就会转向生活中的消极方面。

从阿德勒所建立的这种“自卑与超越”理论体系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教育上的启示,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是评价其学习能力的一个方面,而不能用这种唯一的标准给学生贴上好的,或者差的标签。作为教师,更不能蔑视和惩罚那些差生。尽管我们的愿望是好的,就像阿德勒所说的那样:千万不要认为,我们能够通过贬损或羞辱来真正的改变孩子的行为,这样会打击他的自信息。一个被剥夺了对未来信心的孩子就会从现实中退缩,就会在生活中无益和无用的方面追求一种补偿。教育者最为重要的任务或者说是最为神圣的职责就是确保每个学生不会丧失勇气,并使那些已经丧失勇气的学生通过教育重新获得信心。这就是教师的天职,因为只有儿童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勇气,教育才可能成功。

是的,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通过教育点燃儿童学习和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一个学会了很多知识而没有勇气面对现实生活并对未来没有美好信心的人是注定不能走向幸福人生道路的人。说到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人成为人,成为一个会生活的人,而不是学习的工具和知识的奴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育就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儿童的人格教育》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hzk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