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一个朋友闲聊,他突然来了一句“今天4月20日了啊”。
我随口回了句“是啊,怎么了”
“时间过的好快啊,这个月又要过去了”他说。
这时,我才回过神,他是在感叹时间过的太快了。
小时候,总感觉时间过的很慢很慢,想要快点长大;长大后,却发现时间跑的飞快,一眨眼都奔四了。这种感觉真的是“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
还有一个多月,2020年就过去一半了。回想过去的四个月,除了宅着,想不起任何事。曾经无数次的下决心去做点什么,比如写作、读书。结果每次都被手机打败,并以疫情期间每个人都是这样为借口,一直拖延下去。

月初的时候,为了逼迫自己不再拖延,免费申领了一本书。因为领到书之后要在一个月内输出一篇文章以及线上拆书,如果做不到,要在群里发与书价等额的红包。发完红包就结束了?too young too simple,发完红包依然要写文章和拆解,也正是因为这个外力,才有了这篇文章。
申领的书叫《如何学会学习》,顾名思义就是教人如何学习。书的作者是一位不擅长数学的文科生,后来,因为职业发展,选择重修数学,最终成了数学博士。

这本书源自她学习数学的经验。目的是帮助和她一样的人——对某些学科不擅长,学好想学的东西。这本书共讲了10个学习技巧和10个误区,其中的一个技巧是如何战胜拖延。
既然有10个技巧,为何偏偏选择它呢?就是因为自己之前太拖延,每天都在自我放纵和自我懊恼的漩涡中挣扎。当看到这个内容时,就像获得了救命稻草。同时,它也让我得到了新的启发:拖延不仅不是病,还恰恰证明你是一个正常人。
当你的爸爸妈妈叫你打扫房间,或者练习乐器,或是开始做作业时,你是否会发牢骚?这是因为当你想到打开书本,或者时搞卫生时,你的确会感到痛苦——研究者可以看到大脑中负责体验痛苦的区域,也就是岛叶皮质,开始变亮。对你的大脑来说,想到打扫房间,感觉就像开始胃痛一样。
2014年去成都出差过4次,对那里印象最深的不是美女而是美食,尤其是钵钵鸡这道菜,百吃不厌。因为疫情自己做饭就想尝试一下,于是找来了菜谱。在里面有一步炸辣椒油,炸的时候一不小心把油溅到手上,在感受到疼痛那一瞬间,就把锅扔了出去,吓的家里人都跑出来看我。
人在感受到疼痛时,第一反应就是躲避,目的是保证生命安全。同理,拖延也是为了保证生命安全。为什么这么说?
回想一下,你会在什么情况下拖延?多数都是在做困难、枯燥的事情时,这些事情会让人感到不舒服,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和身体上的疼痛是一样的,因为它们会唤醒同一个疼痛感应器——岛叶皮质。
拖延和受伤躲避属于同一类保护机制,目的是避免疼痛,保证生命安全。如果你有拖延症,说明你的生理机制是正常的,也就是说,你是一个正常人。

既然拖延是正常的保护机制,是不是就可以心安理得的拖延下去?不是的,虽然拖延是正常的,但它带来的后果是有害的。
如果你把学习稍微推迟一会儿,或者是在社交媒体上再花上“几分钟”时间,这似乎不会有什么伤害。但是,如果你习惯于拖延,就会使学习变得越发困难,因为当你真的定下心来学习时,你的时间已经变少了。你会感到压力,你会错过最后期限,你无法好好地学习知识,你在学业上可能严重掉队。所有这些都会让你成为一个效率较低的学生
书中说:拖延是指把事情拖到很晚才做。拖到很晚做并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在于拖延会让事情完不成或者完成不好,进而导致更大的伤害,通常是利益伤害,比如升职加薪。
我的主要工作是写市场分析报告。有一次,一个报告要在三天后给客户,这份报告中有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需要找大量的资料做分析。一想到这么麻烦、时间也还早就一直拖着,结果拖到只剩一天,只能匆匆完成。客户拿到报告后,发现里面有好几处错误,我也因此被公司通报批评,并取消当年所有的优秀评比。
拖延是正常的,可以避免引发疼痛,但是拖延的后果会造成更深的伤害,更大的疼痛。究竟要不要拖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判断做与不做哪个更重要,重要与否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尺子。多数情况下,拖延的伤害会更大,这也是为什么认为拖延是不好的原因。
你可能回想,拖延是为了避免痛苦,那不拖延就只能一直痛苦。非也,大脑非常聪明,早已给出解决方案。
有趣的是,一旦你开始执行你不想接受的任务,痛苦就会在大约20分钟后消失。当你开始执行你先前想回避的任务后,岛叶皮质就会平静下来,它很高兴你终于开始做这项工作了
曾经有一个同学,总是最后一个交作业。突然有一天,她居然第一个交作业了,然后在群里说:“在没开始写之前,特别抵触,就是不想写,但开始之后,很顺利的就完成了,无作业一身轻的感觉太爽了,下次也要早早交作业”。从那之后,她每次都早早的交作业。
我自己也是这样。在没有真正下笔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总是想:“要列大纲、找资料、修改、码字、排版好多事啊,还是先刷一会手机;先吃个东西;先睡一会吧”,结果一拖就是半个月。但当我真的动起笔,居然从下午3点一直写到晚上11点半,而且一刻都没有听过,整个过程非常专注,写完后还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非常爽,想一直写下去。
和做相比,不做会更痛苦。不做,心里会一直挂念,并因拖延而自责、懊恼。做虽然会痛苦,但只是暂时,会在20分钟左右消失,同时感到愉悦。所以,解决拖延最好的方法就是立即行动。

那如何立即行动起来呢?刚刚提到,导致拖延的原因是大脑产生了疼痛感;另外,行动后疼痛会消失并产生愉悦感。那么,只要欺骗大脑,让它感受不到痛苦或者不做更痛苦,就会动起来。具体操作有两个维度:
1.内力,调动主观能动性;
2.外力,增加负重,不得不做。
一、内力,冰火两重天。调动主观能动性。两个方向:
1. 想象做这件事的好处。想象时一定要具体,调动所有的感官,比如:事情取得最佳的结果是什么?取得结果后,自己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周边的人会有什么反应?能会得到什么奖励?等等。这样做的目的是勾起欲望,产生去做的动力。
2. 想象不做这件事的坏处。同样要具体和尽可能多的调动感官,比如:不做最坏的结果是什么?自己会有什么感受?周边的人会怎么评价你?你会收到什么惩罚?这一点的目的是引发更强烈的痛苦的感受,从而下定决心去做。
二、外力,泰山压顶。增加负重,不得不做。
设置deadline(截止日期)是克服拖延的好方法,但应用时,效果并不理想。
我的作息时间是6:30起,11点睡。前段时间迷上一部网络小说《法医嫡女》,那几天都是后半夜两三点才睡,十点起。每当11点睡觉的闹铃响起,心里会说再看半小时就睡,然后再半小时、再半小时直到熬不下去,才放下手机。
只在自己世界设deadline会随时被推翻,达不到克服拖延效果。只有在deadline不可推翻时,才有作用,比如,老板说报告在下班之前交;学校规定9点开始上课;或者周边的人都知道你的deadline。换句话说:就是把deadline建立在他人的世界中。怎么做,三个小技巧:

1.先承诺再完成。做事之前,先放出承诺。承诺的对象要和做的事情有关,比如和工作的事和同事承诺;生活的事和家人、朋友承诺。再通俗一点,就是做事前先把牛吹出去,目的是用面子来督促执行。
2.先收钱再开发。现在很多人自己做产品,比如知识付费,可以先收钱再开发。收了钱,就相当于定了契约,如果不履行被骂是小,失诚信是大,为了诚信也会坚持下去,不然可能会混不下去。
3.押金式承诺。找一个信得过的朋友,告诉他你要做一件事,让他监督你。同时转给他一笔让你肉疼的钱作为押金,如果按期完成,钱还你,你请吃饭;如果没完成,钱归他。注意,必须是一笔让你肉疼的钱,不痛不痒没有效果,就像你办的n张健身卡一样。
前面说到,用领书的方式逼迫自己行动起来,用的就是外力而且是复合式的外力。首先是发红包,这本书定价50元,相当于一周的饭钱(长春的物价比较低),尤其是在没有收入的期间,很肉痛;之后是先承诺再完成,抢了就代表要写文章和拆解,就像注册APP时的同意条款一样,而且这个规定群里所有人都知道,结果大家已经看到。所以,这三个技巧可以组合使用。
另外,做完获得的成就感会促生继续做的动力,激发出了内力。换句话说,动起来就有可能促成良性循环,并一直保持下去。如果再次感觉到动力不足,用这两个方法推自己一把。用内力和外力相结合的方式,可以让自己真正的动起来,而动起来,任务就已完成一半。
拖延属于自我保护机制,是正常现象,不可避免;多数的拖延都会带来不好的后果。虽然拖延不可避免,但可以降低它带来的伤害。降低伤害最好的办法是立即行动。想要立即行动可以用内力和外力两个方式,其中,内力是调动主观能动性;外力是增加负重,不得不做。
你,学会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