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一篇,以数学家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和科学家为代表的经验主义互相争论谁都说不服不了谁,休谟试图终结这种争论,他的怀疑论几乎破坏了整个哲学体系。那人生的意义何在呢?德国哲学家开始思考了,首先登场的是康德。
康德
康德生平就不介绍了,总体而言是个超级大宅男,他认为休谟说的没错,理性主义属于独断论,经验主义又不能证明事物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康德想了很久,一个念头产生了。
康德认为我们应该把主客观世界的关系颠倒过来。首先在这个世界里,人类非常可怜,永远无法认识到这个世界的真面目。人类目前感受到的这个世界,是通过人类心灵中某个特殊机制加工处理过的。这个负责加工的机制,我们起名叫“先天认识形式”。世界的真面目叫“物自体”,人类感受到的世界是“物自体”经过“先天认识形式”加工后得到的,我们把它叫做“表象”。
打个比方,如果每个人终身都戴着蓝色的眼镜,那世上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个蓝色的世界,但世界的真实面貌人类永远看不到。蓝色的眼镜就是“先天认识形式”,世界的真实颜色就是“物自体”,人类看到的蓝色的世界就是“表象”。
康德认为人类只能看到表象的世界,永远无法真正认识到世界的本来面目。你可能会认为康德这套理论不也没有根据吗?凭什么说有“物自体”?康德对这些疑问都给出了证明,但这证明过程太复杂,不能一一复述,只挑简单的说说。
比如人类可以想象不存在的物体的空间,但不能想象不在空间中的物体,这说明空间是不依赖外界经验存在的概念。同样人类可以想象一段时间内没有物体,但不可想象一个物体不存在于某时间内,这说明时间也是不依赖外界经验存在的概念。因此例如“空间是不是有限”之类的问题,无论真假都成立,即试图通过理性去研究这些问题,得出的都是自我矛盾的答案。原因就是,这些命题(例如空间)不在表象世界中,而是属于物自体的世界,是我们理性无法认识的。
休谟对因果律,对人类理性能力的怀疑几乎摧毁了哲学体系。康德的解决方式是,把世界一分为二。表象世界可以用理性把握,而物自体世界因为永远不可知,所以对我们的生活没有什么影响。在我们可把握的表象世界里,理性又恢复了威力。
如果有人怀疑我们现在生活在《黑客帝国》里,按康德的理论,这些阴谋论是无法证明的,它们处于我们永远无法认识到的物自体的世界里,那我们该怎么办?管它作甚!该怎么生活继续怎么生活就是了。
可惜 ,没多久就有人大吼一声,“康德错了,物自体根本不存在”。他就是黑格尔。
黑格尔
在黑格尔之前,每个哲学家提出个新观点,且都认为自己掌握了终极真理,结果又被下一个哲学家推翻。黑格尔对这种情况厌烦透了,他要终结这种问题。那问题出在哪呢?过去的哲学家都认为真理是固定不变的,说白了,哲学家们都认为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叫做“真理”的固定的东西,等待着人类去发现它。即我们教科书中经常批判的,是孤立地,静止地看待世界。
黑格尔认为这太幼稚了,任何一个判断都不是世界的永恒真相。他认为,世界到处充满了矛盾,矛盾才是世界的本质。打个比方,通常我们认为“我很漂亮”和“我很丑”只能有一个为真,不能同时为真。因为“我长的既漂亮又丑”这句话让人无法理解,所以以前的哲学家争论到死也争论不出一个确定的结果。
黑格尔恰恰认为矛盾的双方是可以共存的,但是处在互为差异,甚至相互冲突的动态中。事物的正反两面会发生强烈的冲突,冲突的结果并不是一方要消灭另一方,而是正反两面协调到了“合题”,最终升华了。因此之前的哲学家的思考和工作并没有白干,而是都在为人类认知到终极真理提供必不可少的贡献。他有一句名言:
存在即合理
黑格尔的体系还认为,事物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虽是自发的,但并不是无序的。而是有方向的,这个方向就是较低级的正反两面不断协调到更高级的“合题”状态,即事物在不断向高级形态变化。
黑格尔给合题而成的最终极真理,起名叫“绝对精神”。你可能感到奇怪,为何是“精神”呢?因为黑格尔看来,康德和之前很多哲学家在研究“我如何认识到客观事物”时,等于把“人的心灵”和“客观事物”当做对立的两个事物,即笛卡尔的“二元论”。那些哲学家把世界分成了两部分:“主体”(我)和“客体”(客观世界)。既然世界分成了两部分,那主体中的概念,到底能不能符合客体中的现实,就成了问题。打个比方,我们认为世界上有两个东西是真实的,一个是我们大脑中的思维,一个是外面的客观世界。大脑和客观世界不是同一个东西,我们用什么来连接两者呢?用感觉器官。问题在于,谁能保证感觉器官是可靠的呢?谁能保证没有一个能力超强的家伙,在歪曲我们的感觉器官呢?谁能保证所有人的感觉器官都是一致的,可靠的呢?根本没办法保证嘛。
黑格尔认为,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人的理性和客观世界虽然是矛盾的,但不是割裂的,而是通过不断辩证统一,最终成为一个合题,这样人的理性经过辩证运动后,就能和客观世界合为一体。换句话说,理解经过不断辩证,就可以完全符合客观世界的真实面貌,所以说宇宙的本质是一种理性精神,黑格尔称之为“绝对精神”。
但请注意,用“理性”来形容绝对精神是不够准确的。因为黑格尔认为,一切的事物都在运动和变化,他心目中的绝对精神不是静止不动的东西,而是整个历史在不断运动的这个过程本身。整个“运动过程”才是“绝对精神”。
之前的哲学家的思考和工作都是过程的一部分,因此黑格尔是第一个重视研究哲学史的人。今天学西方哲学,公认最好的方法就是先读一本《西方哲学史》,这个风气就是从黑格尔开始的。
当然遗憾地是,黑格尔认为自己揭示了世界的真理,但他也没有逃脱之前哲学家的命运。黑格尔去世后,他的哲学大厦也被推翻了。首先是叔本华…
叔本华
叔本华是康德思想的继承者。谈黑格尔时说过,康德哲学的一大问题是,物自体这东西其实是自相矛盾的。黑格尔的解决方式是取消主体和客体的对立关系。叔本华的解决方式不一样,他认同康德的形而上学,但不认为物自体是无法认识的。
理由很简单,因为“我”就是物自体。当“我”开始“审视内心”时就可以体会到物自体。按照康德的理论,比如桌子有一个对应的物自体,椅子有一个对应的物自体。但叔本华认为这是不对的。因为我们在区别两个事物的时候,离不开空间的概念,可是物自体不具备空间属性,所以我们不能把物自体区分成一个个不同的样子。
叔本华认为万物的物自体是统一的,只有一个,起名叫“生命意志”。那“生命意志”究竟是什么呢?简单地说,是一股永不停歇的力量驱动着万物去运动,去发展。小到人和动物的食欲性欲,植物破土而出的欲望等,大到磁石相吸,星球运行。背后的本质原因都是“生命意志”。
举例来说,我们认为自己的生活,学习,婚姻,工作都是自己的理性选择。但叔本华认为,真正驱动你的是各种欲望。你以为你依靠理性生活,其实是生命意志在驱动你做出各种选择。
康德的形而上学,目的是干掉休谟的怀疑论,虽然我们生活在表象世界里,永远无法认清物自体。但表象世界还是被理性统治呀。因此康德认为,没法认清物自体没关系,反正物自体影响不了我们的表象世界,表象世界仍旧被理性支配。而叔本华认为,物自体就是生命意志,其实一直在影响表象世界,而且表象世界用理性也支配不了。
因此叔本华的哲学体系的重要推论就是:悲观主义。叔本华认为全宇宙的生命意志就一个,这很像斯宾诺莎的实体论。但斯宾诺莎的实体是完满至善的,是乐观的。但叔本华的生命意志是一切欲望,痛苦的源泉,是悲观的。欲望满足的越多,人的欲望就越多就会感受到更多的痛苦。可悲的是,人永远无法战胜生命意志,因此人生永远是个悲剧。这个观点其实和佛教很像。
叔本华最大的价值还不在于悲观主义,而在于他揭示了一个巨大的危机。就是理性的没落。从希腊的哲学家开始一直到黑格尔,不管论点怎么变,但总还坚守着理性。但在叔本华这里,生命意志比理性更本质,理性永远只是生命意志的奴隶。接下来这位并没有拯救理性,而是来落井下石的,他就是尼采。
尼采
尼采他继承了叔本华的形而上学,叔本华说物自体是“生命意志”,尼采给改成了“权力意志”。当然这里的权力不是指政治上的权力,而是指一种想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更强壮,更富创造力的欲望。
尼采认为同情弱者没错,但弱者不能以此为由去要挟,榨取强者。尼采把道德分两种,第一种道德属于弱者,尼采叫它“奴隶道德”,表明上是同情,仁慈,谦卑,平等,但本质上是弱者为掩饰自己对强者的恐惧,嫉妒,希望借助奴隶道德去限制强者。我们现在讲的人人平等,在尼采看来本质是嫉妒成性,看到别人有什么自己也想要什么。实际上这个奴隶道德,不就是人类社会的传统道德吗?所以尼采说:
迄今为止用来使人变得道德的一切手段都是不道德的
尼采说的第二种道德是强者的道德,尼采叫它“贵族道德”。鼓励人们积极进取,特立独行,崇尚强大,鄙视软弱,追求创新,拒绝平庸,它代表了生命积极的一面。尼采认为两种道德的区别是:奴隶道德总是在禁止,不许人们做这做那。贵族道德则鼓励人们自由创造。
你或许认为尼采的道德观不是会造成弱肉强食吗?尼采的回答是:
人的本性就是残忍的
因为权力意志是物自体,是一切事物的本质。弱者也希望像强者一样彰显自己的意志,但是弱者弱啊,因此只能躲在奴隶道德下,掩盖自己残忍的本性。但这与基督教的道德规范相抵触,基督教鼓励人们变得谦卑,在尼采看来就是在鼓励人们做弱者。所以尼采大喊:
上帝死了
意思是,他想去掉上帝,只要没了上帝,人们就不需要无条件地遵守基督教道德了。尼采和叔本华一样,认为世界是悲观的。但他的解决方法和叔本华不同,尼采认为叔本华的禁欲是弱者的逃避行为,人不应该像叔本华宣扬的那样克制欲望以逃避痛苦,而是应该承认痛苦,迎战痛苦。总之尼采推崇的是强者世界,是精英主义。
我们生活中如果和人谈到宗教时,常见一遇到不同的说法,对方要么勃然大怒,也不听你的解释,而是立刻大声说你会“下地狱”“误入魔道”。要么惊慌失措,捂住耳朵不听,或直接离开。他们的这种怒气或谦卑来自于哪里?是对宗教真理的追求吗?不是吧,刻薄点说,更像是来自于对神佛惩罚的恐惧和对宗教奖赏的向往。他们就是尼采眼中的弱者。
权力意志是征服的意志,在权力意志的驱动下,人类去研究世界不是简单地追求真理,而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世界。
叔本华,尼采都从不同角度动摇了理性,尤其是一战二战的爆发,世界到处都是癫狂,绝望与毁灭。怎么能让人相信世界是有理性的呢?更像是控制不住的生命意志或权力意志在到处肆虐吧。好在科学并没有抛弃我们,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科学仍旧在不断地创造着各种奇迹…(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