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在说要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那么有必要定义一下什么叫“好的”学习习惯。与此同时,或许可以提出如下的一个观点:即习惯(而不是智商)决定了孩子学习的成败。
很多人对学习的理解是这样的:面对同样的问题,一看秒懂就是天赋高,苦思冥想还一头雾水就是天赋低……其实这是肤浅的学习观。
下面是一些对习惯的观察,包括三点:①专注的习惯,②坚持的习惯,③思维的习惯。
①专注的习惯
一类孩子,家长信奉“快乐教育”,孩子在幼年缺乏约束,他们放弃了枯燥的事物,适应了诸如乐高机器人街舞打鼓等等高刺激性或娱乐性的活动,习惯于快速获得快感;
另一类孩子,从小适应了枯燥的事物(比如钢琴书法绘画阅读英语听读),适应了低刺激的事物,习惯于在“枯燥中”寻得乐趣。
于是轮到学习,同样是遇到“枯燥”的章节,前者更倾向于走神,而后者更倾向于专注下去。――事后,很多人会觉得这是天赋和智商。
②坚持的习惯
一类孩子,他们在早期没有从事过需要持续挑战困难的活动(比如乐器、英语听读)。另一类孩子则从事过这类活动并曾经从中得到过成就感。
于是轮到学习,前者当遇到困难时时更习惯于拖延或放弃;而后者更习惯于在坚持中去完成它们。――事后,很多人会觉得这是天赋和智商。
③思维习惯
思维习惯要通过长期的阅读来获得。
如果孩子阅读小说,他就拥有了远超同龄人的经验积累,从而产生出从已有经验归纳理论的倾向。因为经验的丰富,面对新知识时也就更容易发生联想。
如果孩子阅读科普,他会养成接受理论的习惯,同时培养出强烈的思考倾向。
何论是何种阅读,都有产生精神愉悦的可能。而这种愉悦将成为宝贵的早期正向激励,使其爱上吸收外界知识,进而使其看到一道难题就忍不住思考、忍不住推敲。――事后,很多人会觉得这是天赋和智商。
通过对学习规律的洞察,可以发现,那些“天赋高”的表现其实是来源于习惯的隐蔽作用――因为如此的隐蔽,才使得不善思考的人将其归因为“天赋”这个笼统的概念。
不妨承认,天赋智商带来的能力差距是存在的。但是:
你的反应速度再快,也抵不上爱阅读的孩子听课从不走神的专注力;
你的记忆再强,也抵不上爱阅读的孩子轻易专注两个小时的耐力。
你的思维能力再高,也抵不上爱阅读的孩子在可观的知识积累中发动的触类旁通的联想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