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不仅孕育着人类等众多生物的生命,更是人类创作灵感的源泉。诗人、作家、画家纷纷以大海为蓝本,从中汲取养分、吸收养料为人们织就了一幅又一幅、一篇又一篇的文艺画卷。斯蒂芬·克莱思的《海上扁舟》总会让我想起海明威的那篇《老人与海》。
如果说《老人与海》更多的强调的是个人英雄主义。那么《海上扁舟》则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团体协作、共克时艰的故事。如果我们把在海上的漂泊,看做是人世间生所遇到的荆棘坎坷。那么,在同一巨大的困难面前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背景的人们如何协作,一起走出谷底、走出苦海、回归海岸,是摆在每一个人面前的又一个现实的考验。
在茫茫的大海上,尤其是在漆黑、漫长的深夜里,船上的人们看不到方向、找不到航海灯,没有太多的参照物。他们或许只是根据风向来判断海岸的方向。当然,抵达海岸的方向还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支撑着他们的不仅仅是一片又薄又小的桨,还有逃离这片苦海的强烈的意愿。
一艘船、四个人、大海、天空和遥远的陆地,你很难想象这些人是如何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漆黑的夜晚。幸运的是,大家有共同的意念,有不计较彼此的觉悟,还有着强有力领导作为的船长——他对方向、距离的判断,对海风、对危险、对船只状态的判断,无一例外影响和决定着整艘扁舟上人们的命运。
就在一个个就在四个人凭借着一把薄薄的、小小的桨,与巨大的海浪相搏斗时,其实每个人都处在极度的懊恼和冷漠中。这是一个无形的战场,打赢这场胜仗换来的只是继续生存。然而就是继续生存,这一点点信念、这一丝丝希望,也可能会因为一个浪头而被打得完全灰飞湮灭。
的确,有些事情不是人在主观上愿意或者不愿意的事情。在无可奈何的条件下,即使是最勇敢,最能忍受痛苦的人,也会被这种情绪所左右,哪怕只是暂时受其左右。在现实中,我相信有不少人常常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实际上,这无非是一个美好的期许吧。
人得意时,会不由自主地话多,会变成更加自信,会觉得自己无往而不利,会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似乎天更蓝了、草更绿了、花儿更香了。然而当一个人落难的时候,曾经稀疏平常的一切,仿佛都在跟自己作对一样。通勤的路上,车更堵了;下雨的天里,偏偏弄丢了伞;想要找的人总是通话中;想要完成的事,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牵绊。
“法华随心”,而我们的心恰恰总是随着华转。我们为什么要去了解别人是如何度过困难的?难道只是为了安慰自己,有人不得比我更惨吗?不是的。人生总是悲喜交织,或者说,让人失望的部分可能还要更多一些。如何以平常心去看待我们的生活,才会在危难中,不至于心态失衡、想要放弃。
的确,在这四个人中记者的心态,恐怕是最动摇的。对他自己而言,当海浪将小船击沉,而自己又离海岸还有很远的距离的时候。本就划桨划得很累的他,本就几天几夜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的他,心想着或许纵身跳入大海,反而会比现在的挣扎过着更舒服一些吧。最终,他没有放弃。船上的人所有人都没有放弃。
尽管总有人一个声音在回荡着,“如果我要淹死了,如果我要淹死了,如果我有淹死了。如果我要淹死,那么统治大海的七位发狂的神啊,为什么要让我来到这里,让我看到沙滩和树木。”是啊,大自然不会那么轻易让你死。它带你来到这个世界,是让你生,而不是让你死。
稻盛和夫曾经说,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我们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把自己的灵魂比你出生之时,更近一步地升华。没错!我们现在是向大海来讨生,但是战胜了大海,就是我们人生的升华,战胜了困难我们的灵魂就是比来到这个世界那一刻更进了一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