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或工作中,我们经常被教育“凡事向内求”,可较真的人却认为,凭啥要把问题都怪罪到自己身上,这不是在跟自己内耗吗?
“内归因”和“内耗”到底有什么区别呢?结合《干得漂亮》这本书中的观点,我认为内归因的本质在于时刻抓住自我掌控权。
其实“内归因”和“内耗”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它们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理解这两者的区别对于我们个人成长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首先,责任感与掌控感的区别。
内归因强调的是个体对问题的责任感和掌控感。内归因者相信自己有能力通过努力和调整来解决问题,因此他们会积极主动地采取行动。比如,创业者在公司遇到资金困难时,他会思考:“我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吸引投资?是否可以优化现有的资源配置来渡过难关?”这种思维方式促使他积极寻找解决方案,并不断调整策略来适应市场变化。
内耗则往往表现为消极的自责和无助感。内耗者在遇到问题时,倾向于将问题归咎于自己的能力不足或外界的不可控因素,从而产生焦虑和自我怀疑。还是以创业者为例,内耗者在面对资金困难时,可能会想:“为什么我总是不能成功?是不是我根本不适合做生意?”这种思维方式不仅削弱了他们的行动力,还可能导致他们放弃努力。
其次,问题解决方法的区别。
内归因者注重的是如何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他们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行动步骤上。比如,一个学生在考试中成绩不理想,内归因者会思考:“我在哪些知识点上存在薄弱环节?我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提高这些知识点的掌握?”他们会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逐步提高自己的学业成绩。
内耗者则往往停留在对问题的抱怨和自责中,难以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面对同样的考试成绩不理想,内耗者可能会想:“为什么我总是考不好?是不是我根本不够聪明?”他们可能会因此失去学习的动力,甚至对自己产生怀疑,从而影响后续的学习效果。
第三,心理状态与情绪管理的区别。
内归因者通常具备较好的心理弹性和情绪管理能力。他们在面对困难时,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性,积极寻找解决方案,并从中获得成长。比如,一个职场新人在工作中遇到挫折,内归因者会想:“这次失败给了我哪些教训?我可以如何改进自己的工作方法?”他们会将失败视为成长的机会,逐步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
内耗者则容易被负面情绪所困扰,他们在遇到困难时,往往会感到焦虑和沮丧,难以从中找到积极的意义。面对同样的职场挫折,内耗者可能会想:“为什么我总是做不好?是不是我根本不适合这份工作?”这种思维方式不仅影响了他们的情绪状态,还可能导致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和信心下降。
总之,内归因者注重自我掌控,通过积极的行动和调整来解决问题,并从中获得成长和进步;内耗者则容易陷入消极的自责和无助感,难以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从而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和成长。
内归因者在失败中寻找机会,在挫折中找到成长,在困境中看到希望;内耗者在失败中陷入自责,在挫折中感到无助,在困境中失去信心。
内归因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它让我们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坚定和乐观;内耗则是一种消极的思维方式,它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感到焦虑和无力。
选择内归因,我们将拥有掌控自己命运的力量;避免内耗,我们将远离自我设限的桎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