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黛玉把晴雯不开门一事错怪到了宝玉头上,因而心情不快,宝玉来找她,她爱理不睬,拿着锄头去葬花了。看到满地落红,想起《葬花词》来,不觉落下眼泪。
从头看的朋友请点击下列链接

2 黛玉看到追过来的宝玉说:“你原是个狠心之人…”说完又要走开。宝玉不明,看着黛玉的背影说到:“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呢?”黛玉听到后站住了。

3 宝玉叹道:“当初姑娘来时,哪不是我陪着玩笑,我心爱之物,姑娘要就拿去,我爱吃的,听说姑娘也爱吃,赶忙擦干净留给姑娘吃,一桌子吃,一床睡。”

4 黛玉说:“你既这么说,我昨日去找你,你为何不让丫头开门?”宝玉冤枉:“这是从何说起,真那样,我即刻去死。”“没有就没有,起什么誓啊?大清早死不死的,多不吉利。”黛玉这么说,心里却好受多了。于是两人又重归于好了。

5 宝玉去冯大爷家赴宴,除了冯紫英和薛蟠,还有唱小旦的蒋玉函和锦香院的妓女云儿。席散后,宝玉问蒋玉函:“你们戏班子里有个叫琪官的吗?”“就是我的小名儿”宝玉大喜:“果然名不虚传”他俩互赠礼物,宝玉把自己的松花汗巾给了蒋玉函,蒋玉函也将自己的茜香罗带给了宝玉。

6 袭人见自己给宝玉做的松花汗巾换了。有些不快,宝玉忙陪不是,只好把茜香罗带给了袭人。

7 端午节到了,贾妃让夏太监把节礼分赏众人。宝玉听说,只有宝钗的礼跟自己一样多。就让丫头把礼物拿去让黛玉挑,爱取哪样取哪样。一会儿,丫又都抱了回来,黛玉说她一个草木之人怎比得了宝姑娘。

8 宝玉一听又提什么“金玉”,就走开了。宝玉遇到宝钗就问:“让我看看你的香串子。”

9 宝钗生得肌肤丰泽,不易褪出,宝玉在旁看她妩媚风流,不觉呆了,宝钗褪了香串他也忘接了。宝钗看他这样有些不好意思,放下香串刚要离开,发现黛玉正站在门口发笑。

10 宝钗问:“你不禁风,为何站在门口?”黛玉说:“我听天上一声叫,出来一看是只呆雁”说着手绢一甩,正碰到宝玉的眼睛,宝玉也不好说什么。

11 这时,凤姐来了,说起初一去清虚观打醮的事来。约宝玉、黛玉和宝钗去看戏,宝钗本不想去,可老太太爱热闹,也只得去了。

12 初一那天,老太太带众人来到清虚观,闲杂人等忙着回避。张道士来向老太太请安:“无量寿佛,老祖宗一向福寿安康?”说完又夸宝玉诗写得好,字也写得好。老太太十分高兴。

13 张道士夸宝玉跟当年国公爷一样,还想给宝玉说门根基家当配得上的亲事。又让宝玉摘下“通灵宝玉”让徒儿们长些见识。

14 .黛玉体弱,回来的路上就中暑了。宝玉来看她,她说:“你只管去看戏,在这里干什么?”宝玉因张道士提亲心里快,也感觉不到黛玉的理解,于是说:“白认识你了,罢了,罢了。”

15 黛玉说:“我哪里像人家有东西配得上你呢。”宝玉一听,自然知道黛玉又提那“金玉良缘”的老话。于是问:“你是在咒我吗?”黛玉说:“我知道昨日张道士说亲,你怕阻了你的好姻缘。”

16 宝玉听到“好姻缘”三个字,直气得说不出话来,解下“通灵宝玉”就往地下摔。见摔不坏,就找东西砸。黛玉见他如此早就哭了起来:“何苦砸那哑巴物件,有砸它,不如来砸我。”

17 袭人赶来劝解:“你和妹妹吵嘴,犯不着砸它,你叫她心里脸上怎么过得去?”黛玉听到袭人说到了自己的心坎上,宝玉却不理解,越发伤心。

18 黛玉这一大哭,刚刚服下的药都吐了出来。吓得紫娟赶紧上来扶:“好歹得保重身子啊,才吃了药好些,这会全吐了,犯了病,让二爷怎么过得去呢?”宝玉听了悔恨不已。

19 老太太受惊动都来了,贾母说:“我这老冤家偏偏遇上这两个小冤家,没一天让我省心,真是不是冤家不聚头。”二人听了,如参禅一般安静下来。贾母带走了宝玉。

20 袭人回去劝宝玉:“千不是万不是,都是你的不是,明听我劝给林姑娘赔个不是。”紫娟劝黛玉:“为那玉闹了好几遭了,他对你好,你却小性儿。”

21 果然宝玉来给黛玉赔不是了,他挨着黛玉坐下:“好妹妹,都是我的不是,要打要骂,全凭你。”黛玉用指头戳了宝玉一下又哭起来。

22 “好了不是?”二人回头一看,是凤姐来了。凤姐说:“老太太叫我来看看你们,我说不用看,过不了三天他们自己就好了”。走去老太太那儿吧!

23 到了贾母面前,凤姐说:“我说不用劝,老太太不信说我懒,你们看,我去了,两人在一处对赔不是呢,哪用我说和啊。”说得满屋子人都笑了起来。

本册品评 眼里流泪,心中流血。
这一册似乎浸泡在了黛玉的泪水里。看似黛玉小性儿,现代人甚至称其为“作”。可结局应了黛玉的焦虑。不仅张道士强调“根基家当”要匹配,就连身为皇妃的亲姐姐也早有偏袒。
正妻的迎娶首要考虑的是家族利益,门当户对有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来确保。历史地看,也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一种“担当”。对个体权益的尊重,需要有社会经济实力做保障。
黛玉作为一个失去依靠的弱女子,怎么会不焦虑?她看中的是宝玉这个人,北静王的东西也好,贾妃转赠的御赐也罢,在黛玉眼里什么都不是。而宝玉对功名利禄的藐视却是她的“知音和弦”。
世俗的功利与黛玉书香门第的清高势如水火。贾府的没落,让宝黛恋显得那么不切实际。而正是宝黛恋的真情和对世俗功利的超越,才形成了整部巨著的硬核。
尽管与现实比,理想很骨感。但文学就是拔一种高度,一种仰视而难以企及的精神高度 一种可以平凡但绝不平庸的高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