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家极其近亲史诗诗人沉浸在对形象的纯粹观察之中。狄奥尼索斯音乐家则无任何形象,他本身只是原始痛苦极其原始回响。”——《悲剧的诞生》尼采
人类文明迈入二十一世纪的现在,代表人类独特“思想特质”的文字与符号,悄然间却成为了最廉价的东西,而文字与符号之中人类自己的思想结晶,也恰恰成为了人类时而弃置不顾、时而却又梦寐以求的“乌托邦式迷幻之酒”。
从“思想巨人”到“视觉动物”的溯洄式“进化”?“想要进步,却不想读书。想要读书,却埋怨没图。”
我们对自身感官的满足欲望,尤其是对“视觉感官‘右脑关怀性’”的过分满足,占据了我们思考的时间,占领了我们思考的高地。
远古时代的先民以口语手势交流信息,这是人类开始成为地球生物中的佼佼者、在其生产力及社会关系滥觞之时,源自人类本性中智慧地探索与实践。
他们多以感官交流,但绝没有为其所“操控”。从结绳记事、手制工具,再到群体狩猎、物品分配,从完全的口头表达到简单的符号标记,以感官表达思想,以思想指引行动,无不体现出他们的“由其感而思,返其思而感”的知行方式。
这一时期,他们的感官,特别是视觉感官,仅仅多是他们思考过程的次要“传收工具”。
远古之后、一直到如今这个“进化倒退时代”之前的漫长岁月,我们的祖先开启了文字与符号的“黄金时代”,文字、纸张、印刷机、书籍更多地并且最大程度地成为了我们人类“思考之树”的集中展现。
从“思想巨人”到“视觉动物”的溯洄式“进化”?文字符号虽不及肢体语言有着丰富的形式,但其所拥有的“视觉符号思维对象化”的特殊作用,以及对人类思考成果的呈现、保留和传承,却是口语和视觉及其他肢体语言无法企及的。
庆幸的是,我们终于拥有了思考。
不幸的是,我们有点想扔掉思考。
宇宙万物在不断运动、社会总体也在不断发展,可作为社会主体的我们,究竟是在追赶这个世界前进的步伐,还是在听之任之的南辕北辙、溯洄退化?
我们现在很多人的思维运作状态,在一定程度上远不如远古时期的先民。因为我们过多的注重视觉的“感官自我”的满足与享受,却忽视了“思维自我”的运作机制。
简而言之,现在的我们,活得宛如《玩具总动员》上那一对儿“蛋头夫妇”的现实版玩具——只有满头的五官和躯壳,全无思考的魔力与灵魂。
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以及更多的视觉传达这些感官上的井喷式“灌输”,让我们魂牵梦绕、醉生梦死,全然忘记了曾经那冥冥思忖的激情与活力。
所以就催生了类似这一连串思细极恐的普遍现象:
有文字、符号的地方如果没有插图,被关注程度基本都会降低,图片与文字篇幅的比例越发缺少上限;
无论政府部门还是其他诸多领域都将外在形象作为选拔的重点,美国更是惯于将选拔总统称为“选美大赛”;
即使坐在电影院中一起享受放映式的视听盛宴,大概也不会花费时间买一本原著作品坐下来细细品读;
短视频中那碎片化的世界呈现,即将成为我们这一代人认识世界的唯一之路,就连网上聊天的形式,也从“手指时代”到被“斗图互怼”所替代,这是何等的悲哀与无奈。
就人类的生理结构与特性来说,眼睛所接受到的信息是最多的,这亘古即此且毋庸置疑,但我们不能因为绚丽的彩虹而丧失思考、认知彩虹的能力。“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挽救我们自己的良方其实一直就摆在眼前、恒于心间:
让一直在远眺绚烂的眼睛歇上一歇,
低头瞥一瞥近处桌上的跳动的字符,
让“视觉化了的大脑”稍作调整休息,
随即重新开启它思考与妙想的主机。
“如果你像只将头与四肢缩回壳中的乌龟一样隐藏你的五种感官,那么你死后也会获益匪浅,你将得到天国的极乐。” --《权力意志》尼采
学会让大脑哼唱“视觉符号思维对象化”的神灵——文字的颂歌,相信这样,从“思想巨人”到“视觉动物”进化倒退的人类悲剧实难上演。
〈注释〉①“视觉符号思维对象化”:即大脑将视觉信息中所获得的有特定意义的抽象性符号或文字(而非完整的具像性图像)转化为思维内容的过程。
②“视觉感官‘右脑关怀性’”:即一种更倾向于使右脑其“艺术感性”功能发生作用的心理状态。
从“思想巨人”到“视觉动物”的溯洄式“进化”?附:〈“视觉符号思维对象化”、“视觉感官‘右脑关怀性’”为本人创造,附上个人理解〉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