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6911353/187c8902da7b3e5a.jpg)
我没有什么运动天赋,更没有各种运动所具备的天然身体优势,只是好动。从上中学开始,就喜欢上了篮球。上初一的时候,个子还很矮,人家都不愿带我玩,我就站在旁边看,帮着捡球,等人家不打对抗了,我投几个球。
初二以后,我的速度和弹跳力有了一定进步。那时候上体育课,我最喜欢跳—跳箱,横着竖着放,我都可以轻松跳过去,不仅如此,还时常把踏板往远了拉,比谁放的踏板更远。
有了一定身体素质,开始在球场上活跃起来,学校打篮球比赛,班主任也开始让我代表班级参加比赛,有了更多表现机会。
后来,阴差阳错的上了体育系。本来在北京郊区插队,还代表昌平参加了北京市农民运动会。然后,公社有了一个上师大体育系毕业的工农兵学院名额,大队书记推荐我去。当时我想,体育系有什么意思啊,直接拒绝了。
世事无常。转过年来就到了1977年,记得很清楚,正在挖河,大喇叭一广播,恢复高考,我那兴奋啊,扔下铁锹就往村里知青宿舍跑,换了衣服就坐着345路公交车回家复习功课去了。中学五年课程,俩月复习完,真的要命了,结果不尽人意,落榜了。
幸好,紧跟着1978年,相差半年,又开始第二届大学招生,复习了好几个月,考完,分数下来了,与分数线差了几分。那时留了个心眼,加试了体育。因为是北师大家属,当时找了两个系,希望通融一下。生物系,嫌我分低,怎么说也不行。地理系说,可以。我想了半天,学地理,挺无聊的。
这时候,体育系录取通知书来了,算了,赶紧颠儿吧,离开农村,高兴的去了体育系。
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是引子,还没谈到主题。
对于一个北师大体育生来说,理论上讲,我还真的是标准体育老师的模子。因为我在专项成绩方面,哪项运动都不够专业,但因为身体素质还马马虎虎,所以,各项课程,对我来说,都很轻松。
田径是我本专业,不用说。体操,球类,冰水等项目,基本上除了比专业的同学差,但几乎都是优良的水平,就算我最不擅长铁饼,上课时,老师也专门把我叫出来做示范动作。
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是想说一个问题,我学各种运动,都不觉得难。
当然,像摔跤,拳击,帆船滑板,还有一些比较偏,比较难,对身体素质要求更高的体育运动,没有涉猎。
随着年龄的增加,各种运动大大减少,而能坚持四十年以上的运动只剩下篮球和桥牌。
篮球,其实也打不动了,跑跳能力都极大减弱,但因为热爱,还跟着年轻人混,只为锻炼身体,出出汗。
下面说到了我的另一个最爱,桥牌,也是今天主题,最难的两项运动之一。
追溯到最早打桥牌时间是在大学快毕业的时候,忘了谁拉我一起玩了,那时候,其实,没有一点概念,基本上就是甩洋画似的,过瘾,叫牌都是乱叫一阵,为了抢庄,7nt也敢乱叫出来。
第二阶段,到了澳洲之后,身边朋友慢慢多起来,每周都会约几个人到家里玩。那时候,同样是懵懵懂懂,几个人也经常会因为一副牌,吵得一塌糊涂,但也形成了这些朋友几十年的友谊。那时候只能叫:kitchen bridge.或者叫娱乐桥牌。
打竞技桥牌,大概是近十年的事儿。学了这么多年感觉是越打越难。我曾经问过几个比较专业的牌手,如果我狠下十年功夫,能不能把桥牌打好,回答是,没戏。
我的一个朋友,曾经也打过专业队,他给我讲了一件事,让我很郁闷。北京市甲级联赛,有个朋友找到他,想组队参加比赛。当时我朋友推荐了我,说可以叫上老黄,结果另外那哥们来了一句,老黄人不错,牌一般。我朋友当时怼了回去,你那牌也不怎么样啊。
这事儿对我有点儿刺激,后来,在中澳桥牌圈开始流行起来,某某人不错…,后面就别说了。
我一直想,什么时候可以反过来啊,老黄牌不错…,这个估计也不是好事儿。
桥牌
桥牌源于16世纪西方惠斯特纸牌游戏,土耳其人发明,然后由英国人完善规则,带入上流社会。
是一个非完全信息下的多人博弈,与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决策场景非常相似,素有“大脑健美操”之称,人工智能破解了中国象棋,围棋等,但却无法破解桥牌。目前桥牌AI的水平距离世界最高桥牌人的水平,大概差三四个等级。
AI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上百万副牌的训练,在大致概率方面错误很少。但致命问题是在同一种情况下,多重选择时候,还是无法像人那样思考,做出抉择。
桥牌是一个介于完美信息对策与部分信息对策之间的一个游戏。用已知探索未知。
在叫牌阶段,你只知道自己的牌,和搭档传出的模糊的信息。注意,是模糊的信息,当然在部分情况下这些信息会非常精确(这也是美国桥牌队和很多专业牌手的叫牌体系有一千多页的原因),但是多数情况下,尤其是叫牌的初期进程里,这些信息是模糊的,只是保证了你的搭档手中的牌的基本特征。在打牌阶段,你知道你和你的同伴都有什么牌,也知道对手手里的26张牌分别是什么,大概是什么样子,但是具体的分布情况,你最多做到“有一定把握”而非“全知全能”。
由于桥牌的特殊的计分规则,所以我们发现,桥牌是最接近“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游戏。一手好牌只能让你做成更高的定约,而未必能让你取得胜利。所以如果想取得胜利,在细节上的完美选择和处理渗透到了整个游戏的每个角落,而运气成分只是巨大蛋糕上的那一个小樱桃而已。
打好桥牌,需要掌握的东西有很多,叫牌占75%,防守占20%,坐庄占5%,但做庄是通往胜利之路。不单单是技术问题,“功夫在诗外”,更多是悟性。
体会一下商界巨人比尔.盖茨、巴菲特他们对桥牌活动的看法做法,体会桥牌有多难。
2002年8月20日﹐加拿大桥牌世界赛, 微软公司的主席比尔˙盖茨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和搭档沙伦˙奥斯伯格(Sharon Osberg)参加混双比赛﹐仅排名第214位,没有进入决赛。共有434对牌手参加了该项目的预赛﹐前182名进入决赛。大约有十五个电台﹑电视台的记者随同摄影师,一起参加比尔˙盖茨的记者会。刚开始接触桥牌﹐大约在1997年,并开始逐渐上了瘾。
当被问到,桥牌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吸引力时﹐他提到了智力挑战﹑逻辑和推理的使用﹑保持思维活跃和作为团体比赛的协助精神。
很难解释为什么人们会迷上它﹐但是他可以体会到,桥牌是一种很难的比赛﹐总是不断有新东西需要学习。每一副牌都是一个新的比赛﹐每次都有机会表现出色,甚至打败专家﹔即使这次不行﹐还可以下次。
打桥牌所需的技巧,是否在生意方面也需要? 答﹕是的。二者都需要有逻辑思维﹐都要能从已经做或还没有做的事情中,进行推理。
巴菲特最大的爱好是打桥牌。他一星期大约打6小时的桥牌。我打桥牌时全神贯注,其他什么也不会想。他经常说:如果一个监狱的房间里有3个会打桥牌的人的话,我不介意永远做牢。
他的牌友霍兰评价巴菲特的牌技非常出色:如果巴菲特有足够的时间打桥牌的话,他将会成为全美国最优秀的桥牌选手之一。巴菲特甚至专门请了一个桥牌世界冠军Sharon Osberg 做教练,教练帮他装好了电脑,教会巴菲特上网打桥牌。
过去从来不碰电脑的巴菲特,迷上了上网打桥牌,一个星期会打6个小时。巴菲特认为打桥牌与股票投资的策略有很多相似之处:打牌方法与投资策略是很相似的,因为你要尽可能多地收集信息,接下来,随着事态的发展,在原来信息的基础上,不断添加新的信息。不论什么事情,只要根据当时你所有的信息,你认为自己有可能成功的机会,就去做它。但是,当你获得新的信息后,你应该随时调整你的行为方式或你的做事方法。也许在伟大的桥牌选手与伟大的证券分析师之间,都具有非常敏锐的直觉和判断能力,他们都是在计算着胜算的概率。
他们对自己基于一些无形的、难以捉摸的因素所做出的决策。从巴菲特打桥牌的风格,人们不难了解他的股票投资策略。
实际上,从拿到牌那一刻起,每一个叫牌和出牌,都在盘算着得失比,这也是桥牌难的地方之一。
两害相权取其轻,两益相全取其重。这在桥牌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桥牌应该是简单与复杂的辩证统一,到了一定的高度,简单自然的手段往往更能体现效率。
高尔夫
在国内的时候,接触过高尔夫。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台湾光电公司。董事长比我大两岁,极其热爱高尔夫,他是台湾高尔夫高科技行业中的一个高尔夫球队队长,应该也是八十杆水平。一次来到无锡投资的工厂,到新加坡工业园一个高尔夫练习场练习。我此前在练习场打过几次,但完全不知要领,也没人指导过,结果,我连着打三杆都没打到球。作为董事长大陆特别助理,我当时的尴尬记忆犹新。
再次接触到高尔夫,已经年过花甲。古人说,人过三十不学艺,我六十多岁开始学习一项高门槛体育运动,上了三节课,三次练习场,观看一次下场,我已经感觉到了高尔夫真的难。以前我一个大哥跟我说,你可以,三个月肯定能进一百杆,我现在完全不信我自己了,我觉得一年能进一百杆就很好了。
我学了这几次高尔夫的体会,基本挥杆动作太难了。这与我以前参加过的任何体育运动都不同。大部分体育运动,都是符合头部状态反射的原理。即头先向哪个方向走,身体一定是跟着向那个方向走的。
高尔夫运动完全不同,头部与身体运动方向是反的,而且不能用手臂力量,完全靠腰部转动来完成挥杆动作。
据说,学打高尔夫的人只有一半能入门,入门的人当中只有四分之一能打进100杆,打进100杆的人当中只有十分之一能打进80杆,进八真正是百里挑一。 不过打进100杆也够了,按照高球大师Bobby Jones的说法,“If you hit over 100, you have no business playing; if you hit under 80, you have no business.” “如果你超过100杆,靠打球吃饭当生意做是不行的;如果你低于80杆,你也做不成生意(客户给你打趴下,不给你订单)。”(这句话原文很妙,翻成中文差点意思了。
总之,100杆到80杆之间最好,Live and let live,自己有战胜别人的乐趣,别人也有战胜你的乐趣,一个人打也能自得其乐,战胜自己是最大的乐趣!据说有人做过美国500强上市公司会打球的董事长的调查,有不少董事长表示,如果差点能够降5杆的话,情愿市值降5亿美金。 可惜啊,一亿美金也换不来一杆,好比寸金难买寸光阴。
高尔夫难学原因之一:完美一击的概率1/256
为什么高尔夫那么难学呢?高尔夫的正式定义,是一项结合纵向旋转与横向旋转的运动,a sport that combines vertical rotation with horizontal rotation. 从下往上来看,首先是两脚的转动,带动膝盖的转动,进而带动胯部的转动,进而带动脊柱的转动,进而带动肩膀的转动,进而带动大臂的转动,进而带动小臂的转动,进而带动手腕的转动,有八个环节变量,假设每个环节变量的转动只有两种可能,正确和错误,那么打出一个正确的球的概率就是2的8次方,1/256。
假设每个环节变量的转动有三种可能,一种是正确的,两种是错误的,那么打出一个正确的球的概率就是3的8次方,1/6561。而实际上每个环节变量的转动有无数种可能。
从概率角度来讲,能够打出一个完美的球,简直是奇迹。 不要说完美的一击,能够击到球就很了不起了。 所以下次球打飞,不要生气,想一下1/256和1/6561这两个数字就释怀了,这还是低估的数字。 打不好是常态,打好是变态。建议爱发飙的球友把256这个数字刺青刺在手背上。
![](https://img.haomeiwen.com/i26911353/03d1602941f43990.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6911353/86a41f2d9870feb4.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6911353/1df65ec49740716c.jpg)
高尔夫难学原因之二:转!
高尔夫球难学,此是一,需要协调的环节太多了,对协调性要求太高。二,这项运动的关键是转动rotation,而且是两个维度的转动,纵向和横向。 假设问打球的人,请用一个字描述高尔夫这项运动的关键,多少人会回答“转rotation”这个词呢? 我怀疑不会很多,因为有悖于我们的直觉,或者说一般人不太可能想得这么深,除非是数学天才、物理学天才,其实我真的好奇一个数学家、物理学家会怎么学打球。
一般人第一次打球,一个球放在那儿,给你一根杆拿在手里,你说你怎么打? 一般都是直接用手去撩球,哪里想得到要这样迂回,农村包围城市,一圈一圈在外围逡巡。 先转脚,再转腿,再转腰,再转肩,再转手臂,再转手腕,转到顶点后再按着这个顺序转下来,手臂带动杆身、杆身带动杆头正好过球,好像不是打球,是球一不小心挡了你天旋地转的道儿,只好被打出去了。这实在太不符合人的直觉了,至少是一般人的直觉。
但是仔细想想,也是很有道理的,这个不是扔标枪,可以助跑半天,高尔夫只能站在原地不动地打,怎么办呢?只能靠自身旋转产生力量。 好比南浦大桥,没有地儿给你造引桥,怎么办呢? 只好原地一圈一圈转上去。 “转”是关键。
肩膀是围着脊柱转动,转动的过程中,肩膀和脊柱要保持垂直,两个手臂要和肩膀形成等腰三角形(确切地说是大臂,因为右小臂在后期必须折起),这个转动的过程中,脊柱和地面形成的角度要保持不变,也就是说,这里有三个角度,一,脊柱和地面形成的角度,二,肩膀和脊柱形成的角度,三,手臂和肩膀形成的角度,三个角度保持不变同时转动,最后形成杆身运行的平面,这个过程中有一个角度不对,上杆平面就出问题,击球就不扎实,甚至击不中。
为什么只是转动,手臂就高高举起了呢?其实手臂不是自己举起的,手臂如果有作为的话,在于小臂,上杆肩膀转动时,转到一定程度,小臂不折起就无法继续转下去了,所以小臂自然而然折起,下杆时,随着肩膀的回转,小臂自然而然地紧贴着身体放下,剩下的下杆动作是由身体的转动完成的。
总之,手臂不是自己抬上去的,是自然而然给身体转上去的,因为脊柱和地面形成的夹角,加上肩膀围着脊柱的转动,手臂自然就上去了,脊柱和地面形成的夹角越大,肩膀转得越充分,手臂转上去就越高越快;反之,脊柱和地面形成的夹角越小,手臂转上去就越低越慢。前者是短铁,后者是长木。 手臂只能上下打,所谓纵向旋转,不能直接往外去够球,横向的动作是身体的事情,身体的横向旋转结合手臂的纵向旋转,正好打到球。 立体几何学得好的同学,理解这个问题就占优势。以前一直觉得数学没有用,学了高尔夫才知道,数学很有用,特别是立体几何。
桥牌与高尔夫都很难,尽管一个靠身体,一个靠脑力,但共通之处都在于悟性。能玩到顶尖高手的人,都是悟性极高的人,当然,基本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打几十万副牌和打几十万个球,都是必不可少的。悟性高,所付出的脑力和体力,相对就会负担少些。勤学苦练可以到一定水平,但真要打好,都需要更高的条件和要求。十年也未必能磨出一把好剑。
也许我们不一定能完全把这两项高难度运动掌握好,但如果能够像儿子期待的那样,祖孙三代同场挥杆,其乐融融,也算是人生一大幸事。
![](https://img.haomeiwen.com/i26911353/fc3cd244bbcf6cd5.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