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一味清欢
大雪这天,被密封5年的国产青春片《狗十三》全面公映。
没有怀孕,没有流产,没有生离死别。
只有一个12岁小女生成长的疼痛,以及向大人世界妥协的无奈。
父母离异且各自重组了新家庭,李玩从小被爷爷奶奶抚养长大。
爷爷奶奶很宠溺她,几乎对她有求必应,却无法走进她的内心世界,连她不喜欢喝牛奶都不知道。
爸爸平常忙于工作和应酬,很少管她,不知道她的爱好,也不认识她的老师。妈妈几乎没露过面,只偶尔给她打打电话。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李玩孤独,叛逆,渴望关爱和理解。
影片开头,李玩站在老师办公室,被爸爸逼着选英语兴趣小组。
她不愿意,爸爸粗暴地把她推到一旁,直接帮她填了表。
李玩委屈地哭了。
这样粗暴的场景在影片中出现过好几次。
第二次。
狗狗爱因斯坦走丢后,大人没有去找,李玩又生气又难过,满世界疯狂寻找爱因斯坦。
这时,李玩继母出了个主意,找来一条狗狗,硬说它就是爱因斯坦。
李玩与他们理论,却被当做不懂事。
她很伤心,和堂姐李堂的男朋友高放出去喝酒,回来后,被爸爸一把将她捏酒瓶的手甩到门上,顿时手掌鲜血直流。
第三次。
多年未出门的奶奶因为担心,出去找李玩,却一直未归。
爸爸把奶奶找回来后,对李玩又吼又打,李玩吓得连连尖叫。
除了这些,还有冷暴力。
所有人一致说新狗狗是爱因斯坦算一件。
另外,爸爸把李玩带到滑冰场,指着一个小男孩,突兀地告诉她,那是她弟弟;
爸爸带李玩应酬,硬逼李玩敬酒;
说好的去看天文展,结果却因应酬时间太长而泡汤;
新狗狗惹弟弟大哭,爸爸不顾李玩的哭求,强硬地把它送走了……
无论是哪种暴力,最后都以李玩委屈地接受,和大人若无其事地继续生活而告终。
电影中有个小片段:
教室误进一只蝙蝠,学生哄闹着想把蝙蝠捉住,而老师却把书卷起来,粗暴地一下子把蝙蝠打到地上,将它扔出窗外,然后吹了吹书上的灰,继续讲课。
大人似乎习惯性地用暴力去对待比他们弱小的人或物,对待动物如此,教育学生如此,养育孩子,同样也是如此。
渐渐地,李玩在暴力对待中收起棱角,像大人希望地那样,处理自己与大人世界的矛盾。
李玩物理竞赛得了一等奖,在庆功宴上,爸爸让她敬酒,她不再表达不满,一口气将酒喝光。
别人特地为她点了一道狗肉,她犹豫一会儿,然后说了声“谢谢叔叔”,就用筷子夹起狗肉塞进嘴里。
此时的李玩,选择与大人世界和解,不再叛逆,不再倔强,终于成为了大人希望的模样。
影片中,从大人口里说出最多的话就是:
“听话!”
“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你什么时候能懂点事!”
似乎只要孩子没有按照他们的要求来,孩子就是不听话不懂事。
可听话懂事的大人呢?
一边要求孩子诚实,一边却拿一只冒名顶替的狗狗来糊弄孩子;
一边对孩子说不要喝酒,一边却逼孩子去敬酒;
一边教育孩子信守承诺,一边却不顾孩子想去看天文展的愿望违背承诺。
大人一边教孩子美好的道德品质,一边却亲自打破孩子的价值观,然后还理直气壮地说孩子不听话不懂事。
什么时候,那些道德品质对大人和孩子实行两个标准了?
影片中,李玩喝酒回来后,对高放说:
“在这个宇宙之外,一定还有无数个同样的宇宙,包含我们所有可能性的机会。这样,我们没有完成的事儿,就会在某个宇宙里被完成,错误的选择也会被更正。这样想,心里就会好受一些了。”
将未完成的事情,想象会在某个平行宇宙被完成,李玩知道,这是她向大人世界最大的妥协。
而高放的回答是:“以后这种事儿还多着呢。”
影片快结尾时,李玩跟李堂在街上偶遇丢失的爱因斯坦,它被新主人牵着,跑得很是欢快。
李玩一眼就认出它,可她却没上前相认,而是笑着对李堂说:“幸好它没认出我。”
在她看来,相认了又怎么样呢?还不是无法继续养它?
还不如让新主人养爱因斯坦,就像它在她想象的平行宇宙,快乐地活着。
跟李堂分开后,李玩哭了。
这哭,是对自己的悼念,悼念那个曾经无比较真的自己。
至此,李玩完成了人生第一场成人礼。
或许,以后还会完成一场又一场的成人礼。
因为,不断接受大人世界的规则,并按照规则来为人处世,就是不断长大。
影片结尾,李玩的弟弟学溜冰,小小的他无数次跌倒,一遍又一遍哭着说:“我不会,帮帮我。”
可他的哭求,得不来大人一个拥抱。
李玩趴在场外的围栏上,静静地看着弟弟,神情木然。
此时的她,成了弟弟成长过程中的旁观者。
也许,她还在心里说:
“以后这种事儿还多着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