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假期第一周身体和心灵都在路上,这一周身体在休眠,只有心灵在路上。本周看了三本书:一本《哈姆雷特》的批注;一本《魏晋风华》,未完;另一本就是《24节气诵读古诗词》,未完。
《哈姆雷特》作为下学期的共读书,自己虽读了两遍,还是又精心地批注了一遍。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读过之后都会对剧中这些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物满是唏嘘。哈姆雷特王子为了复仇,本有很多次机会让叔叔身败名裂,或在保全自己的情况之下置叔叔于死地,自己名正言顺的继承王位,他却没有那样做,而是选择了最为悲壮的复仇方法。期间他复杂的内心活动,濒临与崩溃的悲愤欲绝,是全剧的亮点,值得细细的品味。
《魏晋风华》还没读完,“樊登读书会”听了两遍,平时看过片段,碎片化的东西很难整合,读完再做分享。
常丽华老师的这本《24节气诵读古诗词》,打开就有亲切感,可能是儿子刚在这个学期结束了农历天空下的春夏课程,晨诵笔记本上是他走过的痕迹;也可能是我在五上的时候带着七色花孩子们走完了农历天空下的秋冬课程,我们也在那些华丽的诗词里和那些伟大的诗人一起沉醉不知归路吧。反正,打开书,读到这些文字,读到这些诗词,心就变得柔软起来。
全书读完,我还是对秋冬课程有更深的理解,这就是理论和践行相结合后的感受。当时走秋冬课程时我自认为骨子里对唐诗宋词的热爱,让自己有能力把控这些诗词,有能力走近苏轼,杜甫,陶渊明。甚至课程结束后也觉得自己这一期的晨诵课程走得尚好,对自己触动很深。但读完全书,再回顾那段旅程发现缺憾太多。
第一,花费在晨诵的时间不够,被每天20分钟的时间绑死了,没有额外付出更多时间让孩子去回味。
第二,少了晨诵记录本。虽说有晨诵单,也做一些笔记,但远不如孩子每天用自己的方式去记录,或写或画,都是一个穿越的过程。
第三,杜甫,苏轼,陶渊明作为这个课程中最为鲜活的三个人物,我们对他们的认识还是如蜻蜓点水一般没能深入。特别是苏轼,花费时间挺多,但是因为当时考虑到孩子们的接受能力,把他的小品文筛掉了,现在再看,是一个小损失。只能在六年级再反刍一遍了。
课程走完,是有遗憾,但是只有思考的人才会觉察到遗憾。不过再想想,留着些遗憾也挺好,留有余地,留有思考的空间,等孩子们将来再与这些诗词相遇时,已有了些阅历的他们重逢这些诗,又会是如何的激动和深深地理解呢?
课程走完,再找到理论性的内容去验证,才会更深的审视课程。课程走完,再踏着别人的足迹觅收获,也是满心欢喜的!总之,遇到《24节气诵读古诗词》,真好!
假期第二周学习笔记『20180709――071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