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用来完成的,而人生是用来体验的。
——乔恩·斯图尔特
生涯导航
18岁是一个特殊的年龄。在这个金色年华,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我们从青涩走向成功。在法律上,年龄满18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被社会定义为“成人”。从此,你不再是“孩子”,你必须为你自己的言行负责。
走过18岁,我们中的大多数将走进大学,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少部分同学可能会离开校园,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学习生涯的中止。
在终身学习的社会里,未来的可能性是开放的,普通高校和“社会大学”都是大学。
我们只是在不同的“大学”中修炼成长着。
生涯规划是一辈子的事。下面为你提供了一些问题,你可以找个安静的环境,静下心来想一想,问问自己的内心,你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是什么。
1.高中毕业后,你对自己的未来有哪些规划与设想?
2.你在什么时候会感到力量无限、充满激情、自由、精神振奋、备受鼓舞?
3.你认为自己的优势是什么?你在什么地方有过人之处?
4.你认为谁才是真正了不起的,或者是很酷的,或者是有影响力的?
5.人们经常因为什么而感谢你?他们都让你帮什么忙,或者会谈论起你的哪些方而?对你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
6.你希望停止做的事是什么?
7.你希望自己以后挣多少钱?
8.你希望别人怎样认识、接纳和认可你?
9.你希望怎样处理生活与事业的关系?
10.在你走入社会之后,如果在聚会上有人问你是做什么的,你会做出怎样的回答?在你回答的时候,感觉如何?
生涯故事
一次,央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在美国前教育部长威廉·贝内特家采访,他发现这位部长的别墅很豪华、很气派,不禁发出啧啧赞叹声。心想,住这么好的房子,这位部长的邻居,不是达官就是显贵。出于一种职业敏感和习惯,崔永元采访完这位部长,就随意地向这位部长打听,他的邻居是些什么人。
说到邻居,这位部长显得十分兴奋,笑着说道:“我的邻居,左边住的是一个修下水道的水管工,右边住的是一个超市营业员,他们住的房子和自己是一样的,唯一不同的是,左边人家的下水道从来没有堵塞过,而我家的下水道却常常堵塞;右边人家下班后,可以从超市顺便买些菜回来,而我下班后,却还要到超市去买。他们虽然都是蓝领,但收入并不低,与我的收入不分上下,社会地位很高。”
这位教育部长的回答,让见多识广的崔永元暗暗吃了一惊。他疑惑地问:“你家下水管道堵塞了,不能请那个修下水道的邻居来修一修吗?你是一个部长呀!”
这回轮到这位部长惊讶了。他说:“这怎么行?这是绝对不可以的,因为他有他的维修单,有一个先来后到的问题,不管你是教育部长还是副总统,必须要排队,排到你才是你,而且是有时间约定的。”这位部长耸耸肩,两手一摊说:“从某种角度上讲,我作为一名政府官员,只有尽力为他们搞好服务,这才是我必须努力要做到的。他们作为纳税人,有权监督我们的工作,因为我们是他们选举出来的。如果我们干的不好,他们就有权把我们赶下台,这是一个公民应有的权利。”
采访结束后,崔永元一行从部长家出来,看到那个住在部长家左边的下水管道工,驾驶着一辆奔驰小汽车下班回家了,他从小汽车下来,手里还拿着一个大扳手,看到部长送客人出门,两人很亲切自然的打着招呼。
部长与下水管道工和超市营业员做邻居,不仅没有感到身份的降低,反而感到这是一种荣幸。社会分工的不同,并没有降低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
每每谈起这次采访经历,崔永元总感慨不已,心潮起伏。
生涯知识
在上面的故事中,我们读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这种尊重的出现,当然与部长的个人素质和修养密不可分。在一个成熟的社会里,每一名社会成员都有自已的定位,社会成员之间互相尊重彼此的职业,这些职业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人都有自信,这种自信也不是建立在与别人的比较之上。
生涯规划的观念认为:
1.每一项职业对社会都有独特的贡献。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是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那都是好职业。
2.事业是生命的一个重要部分,人有寻求生命意义和方向的动力,即追求梦想与理想。电影里面有一句经典台词:“人没有梦想,那么和咸鱼有什么区别?”纵观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都是从青年时代就立志做大事。
3.主动探索过去、现在和将来,回顾过去,可以寻找阻碍我们成长的经历,重建自我的信心,把握现在的状态,为将来制定短期和长期的目标,目标感是职业规划的核心。
4.应该探讨一生中的不同角色,这些角色之间相互关系和影响,如事业目标与人生角色的互动作用,透过规划不同的生命角色,才能迈向多元的人生目标。
5.生命意义和目标可以在不同的活动领域中实现,如工作、学习和休息。
6.探索自己,认识自己的需要、技能、价值观和兴趣。
在中学阶段,大家对职业和社会的认知还处于萌芽和发展期,我们的目标是尽早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教育与职业的关系,根据自己感兴趣的职业目标,从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方面锻炼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当我们离开中学,来到更广阔的舞台的时候,我们可以依照上面的原则,开启自己新的生涯篇章。
最后,好的生涯规划者,一定要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生涯的每一个阶段,都不停止学习。中国的古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大画家齐白石之所以取得那么大的成就,就与他的勤劳密不可分。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他不断刻苦努力,至老不衰。在7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他差不多天天都要作画。27岁以后,只有两次害病、一次遭父母之丧才搁过笔。他的勤奋是持之以恒的,即使到了晚年,也没睡过早觉,每天照例黎明即起,吃过早饭,便要画上几幅。直到去世前,他的健康情况已大不如以前,还丝毫不服老,顽强地和衰老作斗争,画了一幅花中之王——牡丹,这是他一生中画的最后一幅画。
在西方,“股神”巴菲特被视为财富和成功的象征,他就是一个勤勉学习的人,他的合伙人查理·芒格曾经评价他:“我这辈子遇到的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而沃伦读书之多,可能会让你感到吃惊,他是一本长了两条腿的书”。终生阅读和学习的巴菲特,即使在84岁的高龄,还掌管着全世界最大的投资公司,保持着敏锐的大脑和思维,以及对工作和生活的热爱。他说他不惧怕死亡,他觉得自己这一生度过的无比充实和幸福。他每天都会兴致勃勃的起床,期待着今天发生的新鲜事,对他的工作乐在其中。
成为世界首富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捷径,巴菲特只是通过一生的专注和终生学习,达到了现在的高度。
生涯档案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规划自己的未来,这里我们为大家提供一种自我规划的工具,它叫做“生命之轮”。
下面这张图,就是一个空白的生命之轮。在图中大家可以看到,一共有8个维度的指标。这8个维度分别是:健康、家庭关系、金钱、人际关系、风险、前景、事业和个人发展。它们分别代表的含义如下。
健康:平时是否很少生病?体魄是否足够强健?是否每天都神采奕奕地面对生活?
家庭关系:你和父母的关系如何?是很融洽还是很紧张?是否能够做到和父母坦诚沟通和交流?
金钱:“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虽是一个笑话,但也有一定的道理。这个维度并不是指你钱多还是钱少,而是指你是否跟金钱建立了一种融洽的关系:你是否树立了正确的金钱观?你能合理支配手中的金钱吗?你能否做到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
人际关系:你拥有的朋友多吗?在别人眼中,你是一个怎样的朋友?当你遇到困难时,可以选择的求助对象有几个?他们是否愿意帮你渡过难关?
奉献:在这个维度里,不要把奉献与金钱划上等号。赚钱多的人,不一定对社会的贡献大。奉献指的是不求回报地付出自己的时间、精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你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平时对社会有哪些贡献?
前景:你是否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你是不是一个有计划的人?你对未来的发展是否有明确的方向?每天醒来,是否知道自己这一天将怎样度过?你是否拥有长远规划?
事业:你是否每天都充满活力和热情地开始一天的工作(学习)?你是否热爱目前的工作(学习)?一个人每天从事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那么不得不说是一种人生的浪费。如果你的事业感较低,那么你也要为这个维度打一个低分。
个人发展:当你听到一种新鲜事物时,是否会感到新奇和兴奋?你是否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你愿意不愿意积极主动地改变自己,以使自己变得更好?
下面,你要做的事情是:根据自己当前的真实情况在各个领域为自己打分,分值为0~10分。0分是最低分,它位于最靠近中心位置;10分则是非常完美的分数,它位于轮子的边缘位置。能够获得10分就说明你在该维度上表现得非常卓越。
在填表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的是,我们写下的是“当下”的“真实”状态,这是两个关键词。既不要写那些“未来的期望”,也不要高估或低估自己。
打完分之后,将你生命之轮的这些点连接在一起。如果你各项的连线是靠近最边缘的一个完美圆圈,那说明你的各项指标都非常完美,你可以问一下自己:“是什么让你获得了满分”?然后继续保持就可以了。
其实,能得到一个完美圆圈的人是非常少的。我们大部分人的生命之轮都是参差不齐的,比如,有一位同学,他的生命之轮就是这样子的:
生命之轮这个工具,关注的是个人成长,图中的这些维度是你拥有高品质生活的基础。越是卓越的人,其生命之轮越是完美、平衡。生命之轮的关键在于平衡,我们的最终目标是获得一个完美平衡的生命之轮,而不能为了在某项上为了获得10分而不顾其他。比如,我们周围会有一些大众眼中的“成功人士”,他们在事业、金钱、个人发展等维度非常完美,可以打到10分,然而,在健康、家庭关系等维度却一塌糊涂,这就并不是很理想的人生状态,不值得我们学习。
你可以隔一断时间重复测试,通过不同测试间数据的对比,你能够及时发现一些问题,并在问题变得更严重之前进行修补和改正。
生涯阅读
人生的最终目标不是分数,不是大学,而是幸福感。
在本章的最后,我们来聊一聊“幸福”。
有人调侃说:“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这句话虽然有戏谑的意味,但它也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幸福从来就是真实的、具体的,而不是假装出来的。关于幸福可以有千万个说法,千万种解释,但唯独真实的东西,才有价值。
人人都说你“幸福快乐”,但你的幸福是沉甸甸的体验和经历,还是几句轻飘飘的谎话?是在别人的赞美中卖力演出,还是在自己的舞台上尽情起舞?你到底是个幸福的人,还是一直假装自己很幸福?只有你自己知道答案,说出来,面对它,这是走向幸福的开始。这里给大家推荐蒋勋老师的作品《生活十讲》。
《生活十讲》片断截选:
“够了”的快乐哲学
文/蒋勋
许多人喜欢比较,比身上是不是穿名牌的服装,开的车子是不是奔驰宝马:也有人是比精神方面的,最近上了谁的课,看了哪一本书。听起来是不同的比较,精神的比较好像比物质的比较还高尚其实不一定。我认为,有比较之心就是缺乏自信。有自信的人,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是一种充满而富足的感觉,他可能看到别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会觉得羡慕、敬佩,进而欢喜赞叹,但他回过头来还是很安分地做自已。
就像宗教或哲学里所谓的“圆满自足”,无欲无贪,充分地活在快乐的满足中。
这和“禁欲”不一样。好比宗教有成熟的和不成熟的宗教,不成熟的宗教就是在很快、很急促的时间内,要人做到“无欲无贪”,所以提倡禁欲。成熟的宗教反而是让你在欲望里面,了解什么是欲望,然后你会得到释然,觉得自在,就会有新的快乐出来,这叫做圆满自足。
西方的工业革命比我们早,科技发展比我们快,所以他们已经过了那个比较、欲求的阶段,反而回来很安分地做自己。他不会觉得赚的钱少就是不好,或是比别人低贱,也不会一窝蜂地模仿别人.复制别人的经验。在巴黎从来不会同时出现四千多家蛋塔店,这是不可能会发生的事。可是,你会在城市的某一个小角落,闻到一股很特别的香味,是咖啡店主人自己调出来的味道。二十年前,你在那里喝咖啡,二十年后,你还是会在那里喝咖啡,看着店主人慢慢变老,却还是很快乐地在那里调制咖啡。
这里面一定有一种不可替代的满足感吧!
我觉得每一次重回巴黎最大的快乐,就是可以找回这么多人的自信。每一个角落都有一个人的自信,而且安安静静的,不想去惊扰别人似的。
譬如冰淇淋店的老板,他卖没有牛奶的冰淇淋,几十年来店门前总是大排长龙。但他永远不会想说多开几家分店。他好像有一种“够了”的感觉,那个“够了”是一个很难的哲学:我就是做这件事情,很开心,每一个吃到我冰淇淋的人也都很快乐,所以,够了。
这种快乐是我一直希望学到的。
参考资料
1.《美国教育部长的邻居》 李良旭 《羊城晚报》2010.10.22
2.《卓越行动力》 【英】迈克尔·赫佩尔 著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6年版
本书已经由延边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作者:张慕梁
更多职业生涯干货请关注作者公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