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饼子读书 散文 • 书评 • 小说 • 诗 散文
王朔的“痞子小说”为什么可以被读者认可?

王朔的“痞子小说”为什么可以被读者认可?

作者: 饼子啃书 | 来源:发表于2019-01-24 09:11 被阅读25次

    自己上学的时候,正好赶上王朔书大卖的时候,那时金庸、王朔和余秋雨、张爱玲这些人的书是我的阅读最主要组成部分,现在除了余秋雨的书不再翻阅了之外,其他人的书总会偶尔翻一下,当然余秋雨的书我不想翻的原因并不是我的阅读趣味世俗化,而是我长大后就不喜欢他所说那种所谓“爱国情结”,就像我们人类发明了锄头用来耕地,为了过上美好的生活,最后却非要说让我们去爱上锄头,就像爱你家人一样,无法理解!

    其实阅读金庸、王朔的作品,他们才是代表着我阅读世俗化的一个标志,其实如果把王朔这些内容为什么引起大家的兴趣研究分析一下,就自然会明白当今为什么很多人都崇尚“娱乐至死”的原因。前段时间罗胖在跨年演讲的时候,说我们点赞和收藏内容出现截然相反的原因是有人在偷偷学习,以这种数据的统计得出这样的结论,首先就值得商榷,我想这种可能也许代表着仅仅是很少一部分人,并不是大多数,大多数人也许是因为本身的焦虑,发现自己不断走向世俗与所谓现实理想乌托邦的方向呈截然相反的方向,从而引起的一种下意识的收藏行为。

    以此我们来分析一下王朔的小说,王朔的小说曾经引导了一大股文化潮流,这种文化潮流的背后原因就是一群身份丢失的人,也是与时代和主流文化互相冲突的一群人,就如王朔自己和当时知识分子格格不入的那种表现,不管是炒作也好,不管是商业目的也好,其内在仍然是一种不能相互融合的两类人,他们当时的处境和当今的九零后相似,有一定的根基,比如住房和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但不想随波逐流,融入他们眼中的所谓“世俗”。

    因为在他们眼中,总是有一种不平等的心态,一种被他们向往的东西所抛弃,比如他在很多小说中都有一种对过去军人的那种身份印象,一种高于平常人的一种内心骄傲,以至于他在很多小说中,很多角色哪怕是吃不上,喝不上,也会骄傲的认为他们比其他人具有更优秀的基因成分,因此他们不能叫纯粹的流氓或者是痞子,他们本质不坏,不会做大恶之事,因为他们本身就有一种值得自己骄傲的道德底线。

    有人把这些人物拿红楼梦的柳湘莲对比,这确实有相似之处,柳湘莲原来就是有身份的一种世家子弟,后来读书不成,父母早丧,于是就变成了一种看似寻花问柳之人,但他们内心是高傲的,素性爽侠,不拘细事的一类人。回头看看王朔那个时代就应该看出这种倪端,他们原来大院的那种固有的身份被知识分子打破,于是就丢失原来的自己,对未来的迷茫,从而产生一种对现有时代的反叛。

    通读他的小说,有几个词汇很扎眼,如跌份、那是人干的事吗等等,都是在表现出自己内心的骄傲,他们对现实的不满就在于这种身份感被颠覆,而又无法融入当时的环境和体制内,于是就时不时的对自己维护自己的自尊发起抗议行为,在《过把瘾就死》这些作品里,我们看到这种蔑视和自尊的强烈冲突,这就是作者内心的一种真实冲突,如“志大才疏” “你这辈子就这样了”与自尊相关的语言硬生生的扎到人的内心。

    可以说王朔塑造的这些角色,大多数都不会向世俗低头,他们认为世俗会损害他们的梦想,他们也不会按部就班的生活,因为他们恐惧这样有秩序而默默无闻的生活,在他们看来平静的生活背后就是平庸和猥琐,于是自由和欲望就是他们的救命稻草,他们不能跌落到平庸里面去。就算在极度的失望中,也要有一种内心的潇洒。

    我想不管现在如何,很多的文化表现形式都会与王朔小说类似,表面上提倡的是一种平等的社会关系,但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等级秩序,再加上权利的无限制引起恐惧和被屈服,于是这种王朔现象必然通过各种变种,包裹着我们现在的人们内心深处。

    我们内心知道一种应该有的尊重,但被现实的环境所影响,就必然有一种阿Q式的心理来消解这种对自己的裹挟,内心是骄傲的,但现实让你却无法在众人面前真正的做到骄傲,甚至骄傲一词都是偏向贬义,需要有被浇一盆凉水的必要,于是在现实不得不通过各种方式来消解这种压抑的环境,用反讽,用冷漠,用各种各样的非主流话语和行为来对抗和保护自己内心那仅存的自尊。

    过去的痞子,今天的犬儒其实都归结于这种内在,因为很多东西都是被外界规定好的,我们要不断的去改变自己遵循秩序,就如王朔自己说的,老祖宗没留下思想,只留下一大堆规矩。这种秩序背后就让人只剩下一点内心的角落属于真正的自己,剩下的都不是,小说中的主人公哪一个是表面和内心如一,我们看到的是痞子,内心却是骄傲的,我们看到的是对生命意义的任意践踏,但内心却是寻找属于自己的意义。

    这让人想起“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人物背景,放到王朔的语境之下,项羽就变成痞子,因为环境是刘邦当道的环境,是一个消解贵族精神的环境,是一个靠他们不认同的秩序组建的环境,他们只有保留贵族的骄傲,用流氓的姿态来对抗世俗,与刘邦唯一区别的是,他们内心仍是一种高傲的、俯瞰世俗的心。

    王朔现象的出现,其实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一种纯理想纯乌托邦的反抗,我们平时太注重纯理想和纯乌托邦,所有的规则都是一种步步紧逼的枷锁,你无法使自己处在一个平衡的位置,既可以做自己,又可以不被群体化的认可和尊重,于是这种反抗就只能以痞子的形式进行,我们的世俗规则都砸朝着圣人的方向去一步步的艰难的走进,这走的过程也是自己独立人格消失的过程。

    我们的现实道德规则实际上变成了一种类似于信仰的东西,只能无限制的接近,但无法最终到达被认可的终点,所有世俗的人都成了这种被枷锁控制的人,一生下来就要去承担这种信仰,把所有的人都要统一成一种极端的完人,于是中间的部分人和另一端的人都会被否定,通过阅读,我们对王朔的小说产生一种亲切感,其实这就是一种移情的亲切感受,在体验故事中我们可以暂时的脱离世俗的规矩和标准。

    有人说王朔的痞子精神会消失,但我认为绝对的消失不存在,它会通过各种变种丝毫不会妥协的存在于我们周围,甚至会周而复始的来回出现,只要外在的道德枷锁仍然存在,人的内心就会始终处在一种正反不能协调的尴尬境地,能消解的只有这痞子精神,如果顺从秩序,也会变成所谓的“犬儒主义”表面顺从,内心却不认可任何规则。

    文:饼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朔的“痞子小说”为什么可以被读者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jae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