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名医王瑞五出生于1886年,少时跟随名医李可辛、张思尧学习医术,成年后多地行医,自成一家,被称为“豫北儿科王”。根据自己多年的行医经验,他独创了治疗鼻炎的“宣、通、清、消”四法,并将配方交给后代。多年以后,王家第四代独子王腾接过了家传衣钵,他根据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将曾祖父的鼻炎方的主剂改为散剂。
散剂是古老的剂型之一,是我国传统中药“丸散膏丹”之一,在中国最早的医药典籍《黄帝内经》中已有散剂的记载。那么,为什么王腾要将鼻炎方的主剂改良为散呢?因散剂比表面积较大,因而具有易分散、奏效快的特点,主要适合治疗慢性病。此外,剂量可随症增减,当不便用丸、片、胶囊等剂型时,均可改用散剂。
要制作合格的散,首先选取地道的药材是必不可少的。地道的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因生产较为集中,栽培技术、采收加工也都有一定的讲究,以致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在中医处方笺上,许多药名前标有“川”、“云”、“广”等产地。常常得到人们赞誉的地道药材如甘肃的当归,宁夏的枸杞子,四川的黄连、附子,内蒙古的甘草,吉林的人参,山西的黄芪、党参,河南怀庆的牛膝、地黄、山药、菊花,江苏的苍术,云南的茯苓、三七等。虽然地道的药材数量有限,价格也比同种药材高,但是王腾并没有用同名的药材,坚持选择地道的药材只为带来更好的效果。
搜集到药材后,需要清洗,烘干,碾研,成为均匀混合的干燥粉剂,故也叫粉剂。要求将配方药材碾研得很细,很精制,质量要求粉碎细度一般应通过80—100目筛,并且要求应该干燥、松散、均匀、色泽一致。最后,亲手炮制。中药加工炮制,一是减毒性,二是增加疗效,三是改变归经。炮制不得法,轻则减效,重则害命。
炮制技术乃是中药制剂的核心。因此,在炮制的过程中,鼻康散的每道工序都是王腾亲手完成的,绝不假手于人。正是因为王家在制药上孜孜不倦的精神代代相传,才能保证鼻炎方的疗效。“做药之前先做好人。”曾祖父的这句遗言时时刻刻在王腾耳边回响,鞭策他继续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