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心理巢湖文海无戒学堂
父母与孩子的情绪互动,你属于哪一种

父母与孩子的情绪互动,你属于哪一种

作者: 臻知夏 | 来源:发表于2022-06-22 23:11 被阅读0次
情绪是人在面对外部世界给予的反馈,每个人都会有脾气。

有些人在遇到与其不合预期时常会爆躁,让情绪失控而波及别人;有的人秉承“凡事不予计较”的原则,在遇到动怒之事亦能沉着应对,不气不恼。别人见此“端正”态度,或是停止了纷争亦或继续延展发泄心中不满。这两种对待情绪的方式,在生活中都能看到存在的影子。

古语有云“宰相肚里能撑船”,对待他人要宽容大度,要怀有仁慈之心。以己的素养看淡对方对其的不利方面。这里先抛开道德标准而言,人作为有感知的生命体,情绪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只是情绪或大或小。

有些人由于生物基因的遗传,再加之受其原生家庭的影响,情绪也是如复制般重复了上一代的烙印,情绪说来说来,说走就走;在生活中,更多的应该是有理性的情绪控制,特别是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对于孩子的一言一行保持足够的正性指南,那么好的情绪管理亦能够在此潜移默化中让孩子得到成长。

那么,父母与孩子的情绪互动有哪几种呢?

第一种,精神操控型的父母

所谓操控,我们听得最多的应该是PUA,比如情感PUA,职场PUA。新闻报道出的北大女生被其男友精神操控最终走向自杀的舆论让同是母亲的我们大为震惊,人们的意识里总认为高智商的人相对地在处理事物时一般会更具有思考能力。其实不然,长期的言语批评、打压、责骂、恩威并施的“多管齐下”,会让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一步步地向施以伤害的人靠近,那种对自我否定,自尊全无需依从对方的个体早已经不是原有的那个自我存在了。不断的施以被动攻击,才有了完全认同“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离开我你什么都不是”的魔咒。

情感PUA在亲子关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它的痕迹。孩子如若成绩不好,玩游戏,在课堂上和同学说话等等,都可以在父母的说教下让孩子无力反抗,难道他们就没有情绪吗?不是说人都有情绪?这并不矛盾,因其长期洗脑式的“你就是不行”、“你就是没用”、“你就是这么笨”,“你简直是一无是处”,这样贬低人格的行为,如紧箍咒般在孩子的心里划定了他们就该存在的位置,“我理应如此要被否定。”他们不是没有脾气,而是不会反抗,也不知道可以反抗。意念早就在父母的一声声被动攻击里完全消失殆尽。

当然这样的父母只是少部分,父母由于自我的情绪管控能力差,对孩子的行为或言语不满于其预期时,有的会无意识地出现上述伤害孩子的行为。人都有习惯于某种自认为的思想,当父母以这种不断击破孩子防线的行为以达到维持满足自身不被反对时,孩子的心理阴影可想而之。

第二种,情绪控制型的父母

当孩子出现学业上的不认真、作业拖拉、不讲卫生或是让父母觉得生气的理由时,大都会出现父母的严厉批评。这是父母希望让孩子做事的目的,孩子如果不接受,家长会让孩子觉得愧疚,如告诉他,“我为了你才这么辛苦”,“你这样做对得起我吗”?“你怎么就不能体谅我呢?我做父母容易吗”?等诸如此类让孩子陷入对不起父母的思维。

还有些父母会用更大的脾气压制孩子,以此拒绝接受孩子表露出的反抗意识,后者在这种情况下只能被迫接受。有些孩子因父母的婚姻关冷淡,时常在孩子面前爆发父母之间的口角,有甚者亦会大打出手。

这样的孩子在面对家庭关系不和谐,迫切需要能有安全感为其保驾护航时,却得不到该有的关爱和需求,当在子面对父母的各种指责、批评时,他们不敢反抗,因为这样会让父母不开心。

有的孩子不想接受有反抗意识,但是害怕反抗,因为有过被惩罚的先例,招来更大的责罚,所以反抗无效;还有些幼儿期的孩童,根本就没有反抗的能力。

第三种,对父母不满,孩子对抗

孩子对父母的要求不想接受时,他们知道要反抗,有的会以不上学或离家出走的方式表现出来。对孩子排除校园霸凌或是其他原因造成的不愿上学时,我们需要探究“厌学”背后的原因是否是由于对抗的心理对其父母表示不满。

经常听到当孩子对母亲的话言听计从时,人群中总有一个声音,“这孩子真懂事。”事实上在青春期的孩子反抗是正常现象。研究表明,越不懂得反抗,越是全盘接受不论父母好的还是坏的行为的孩子,那么就要考虑孩子是否存有心理问题。青春期是进化的意义,代表了孩子从身体和心理上已经向另一个高度迈进,那就是独立性。他已经不再是以往那个要呆在父母的保护里才能生活,他已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反抗比不反抗当然更好。

要知道孩子在当下不反抗,并不代表以后就不反抗。有些在成年以后会将小时候被压抑住的“不能”用另一种方式折射出来。如对父母正确的说教无一例外地对抗,有些直接影响到孩子对父母的亲密关系。

作为父母,在遇到矛盾冲突时,要告诉孩子,父母不是完人,父母也有做得不够好的时候,有做的不对的地方,你可以提出来,你也可以不接受,你也有反抗的权利。

这才是一个正确的父母言行,“知错必改”,用在任何人身上都是一样的,不论他是否是父母。

第四种,沟通型父母

林辰妈妈是事业型女性,每天工作很忙。回家后看到11岁的儿子饭后玩了很久,又跑到客厅看电视。她在生气的同时叫儿子回书房写作业,并且告诫他下次不准看电视。儿子不依,“说其他同学的妈妈都会让他们看电视,我为什么不行?”林辰妈妈对儿子说,“看电视可以,但要有个主次之分、时间限制,现在你是不是该以学业为主?完成作业后再看半小时电视是允许的。”

看到儿子还是不想回书房,追问他可以说说自己的想法。林辰和妈妈商量可不可以先看半小时电视,再写作业。

妈妈针对他的问题和他沟通,最后妈妈同意了。林辰很开心。

在日常生活里妈妈也是按照有商有量的沟通方式进行,再遇到有不同意见的时候,允许林辰有观点的表达,妈妈也会反思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在高年级林辰出现早恋现象的时候,妈妈没有采取强硬的态度,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了解了林辰的心理想法后说,“妈妈相信你能处理好你的问题,因为你有自己的目标。”

在这个层次的情绪互动中,亲子关系的建立是正常的、健康的,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既是良师又是益友。在此维度上的亲子关系,不会对孩子产生实质性的负面影响。

当然孩子千差万别,父母亦是。我们不能说每个孩子的问题都依着一个模式进行。有些孩子软硬不吃,父母或许会发火、打驾,继而又会自责,在心里提醒自己下次不该对孩子这样。这些家长中有些是多少学习了一些心理学知识,知道要做一个“温柔而坚定”的父母。所以每每在遇到生气而牵怒于孩子时,不停地自责而后到了下一次遇到其他不同程度的问题冲突时,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发火——自责——反思”循环反复的三步曲。

这是大多数父母普遍存在的问题,不是有意而为之,往往是受孩子的影响而做出不理智的行为。这一般是父母对其行为的解释。其实仔细探究,你会发现,父母才是情绪管控的主要当事人。

情绪管控差的父母,他们承受不了亦担不了责任,他们会把自己的情绪投射到孩子那里。你会发现这类型的父母存有矛盾行为,他们自身存在的问题或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将它们推到孩子身上,孩子成了需要接受父母抛来的不良大杂烩。

我们很容易看到,精神操控情绪控制两个层次的父母,需要进行深层次的反思和成长,在其意识里认为父母发火是天经地义的观念,这种不可取是否延袭了旧有的封建思潮——父母高高在上,孩子只能顺从?

每个人存于世界,都要不断地学习。父母更是一个需要不断精进素养的角色。父母要做孩子情绪的容器,这样孩子在父母那里能感受到了安全感,对他们的性格塑造都有直接的影响。

我们应该承认父母不是圣人,没有人能够完全不出错,即便他是伟人也有瑕疵。所以父母在情绪体验不好的时候,应该告诉孩子。我们要承认父母不是完人,也有情绪不好的时候;父母也有需要处理的内心问题;现实与经济,社会的比较压力等亦会成为父母情绪的引爆点;最重要的是父母如何对情绪进行管理,使其在区间内发挥正常作用,与孩子和平相处,共同进步,这才是父母应该持续思考和学习的课题。

你又是属于哪一种类型的父母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父母与孩子的情绪互动,你属于哪一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jcpv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