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岁月拾遗散文
匕首无问主人,只问心——读《史记·刺客列传》后感

匕首无问主人,只问心——读《史记·刺客列传》后感

作者: 施Sissi | 来源:发表于2021-08-21 11:06 被阅读0次

源自岁月拾遗优选推文

有人说,刺客像一把利剑,刺向主人想让他刺的方向。而我认为,刺客不是主人手中的剑,而是藏在主人袖中的匕首,不用则朽,一用惊世。

古人常说“十年磨一剑”,武侠小说中有了灵性,甚至有了人性能够择主的仙剑也不在少数,却鲜有人赋予匕首这些品格。这映射出中华文明中对道貌岸然的君子的追求,对“暗箭伤人”的小人的唾弃。

既然如此,什么人在什么时候才会依赖匕首、大力培养刺客呢?恐怕只有在走投无路的时刻吧。回想那动乱的战国,荆轲刺秦王的舍命一刺,为什么是燕太子丹想刺杀秦始皇,而不是晋文公想刺杀秦穆公?为什么东厂横行的明朝大兴刺客,而不是贞观之治的大唐盛世?那是因为他们已被逼入绝境,别无选择。

刺客兴于乱世,其命必在凋零时最为绚烂夺目。是什么让刺客背弃了中国传统的对“长寿”、“儿孙满堂”的追求?与他们的主人一样,刺客也是走投无路。

刺客大多出身于底层阶级,而在动荡的大局中,底层阶级的人大多会被压榨、被剥夺仅有的生活资料。而如豫让这般在“范氏”、“中行氏”那里得到的“普通人待遇”,最多是仅够维持生活的果腹之粮、御寒之衣,主人家的脏活累活和得势小人的冷嘲热讽。生活没能磨灭他们的热血与斗志,就只能把他们逼上了濒临崩溃的悬崖。而在这时,有一个人,向他们抱有哪怕一丁点儿赏识,他们就可以忽略掉那个人身上所有的陋习,以一个近乎扭曲的方式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荆轲一生坎坷,偶得田光举荐于燕太子丹,明知太子丹多疑而害得挚友自刎,依然矢志不渝地尽忠。尽管太子丹对他“在江上等人而不出发”的话表示怀疑,依然全身心地完成太子丹的心愿。

于是乎,主人与刺客之间的不平等,甚至可以说是畸形的关系,便不言而喻了。主人对待刺客的尊敬、赏赐,只有一个目的——让刺客为他完成他的心愿,将刺客为之身死视为理所当然的事。为兄弟两肋插刀的典故比比皆是,名刺们的主人为其大悼几天几夜的却鲜有人知。刺客对主人呢——刺客在遇其主时,大多是其主雪中送炭之时,但主人一开始就不是“雪中送炭的朋友”,而是“雪中送炭的贵人”。这样有意无意的等级差距让刺客在一开始就不敢将自己与主人置于同一位置,而是拼死效忠,唯命是从的工具。

刺客在效忠主人的那一刻起,就把自己当成了工具,与周围的“人”有了更大的隔阂,这也促成了他们孤独的心,一往无前的壮举,和那些令人感到脊背发凉、不可理喻的事迹。旁人的唏嘘,在刺客面前连过眼云烟都算不上,因为他们处于截然不同的时空。

并不是所有的刺客都是无妻无儿,孑孓一人的。而当刺客完成了刺杀的壮举身陨之后,他的妻儿就陷入了更深的绝望中。从妻儿的角度,拥有一个丝毫不顾家、丝毫无法依赖的丈夫/父亲是多么大的悲剧,而当这片思念与牵挂再也无处安放,面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对女性比男性更残酷的禁锢,对“非我族类”根深蒂固的排斥,那早被刺客抛弃的妻儿,必定陷入更难熬的水深火热之中。

天下大势设下的局,活在当时的人们只是棋盘上一粒微小的棋子。执棋者只看“势”的变化,而不关心个体的来去。摆在刺客面前的是条条大路,纵横交错到时间尽头,但他依然没有选择。他们问心无愧地活出了自己的样子,拼尽全力地活,纵然只是卷起了棋盘上的几粒浮尘,也值得满堂喝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匕首无问主人,只问心——读《史记·刺客列传》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jdfi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