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每次买完菜回来都会无一例外地告诉我:今天哪种菜又涨了几毛钱,所以她少买了一点,等下次降价的时候再多买点。起初听到这些我都会很严肃地跟她说别总买降价的菜,也许不新鲜,吃了对身体不好。但是她总是每次嘴上说好,可去买菜的时候又忘了,后来她再跟我说的时候,我就当作耳旁风,压根不想听她讲这些,因为讲了我也记不住,那几毛钱的差价根本引不起我的任何注意。
诸如此类的“勤俭节约”行为时刻发生在我家。
奶奶买东西比较价格是常事,稍微贵一点是绝对不考虑的;吃饭永远要先把上一顿的剩菜吃完,我们基本每餐都有剩菜,所以她几乎每次都没怎么吃新鲜的菜,让她把剩菜倒掉,她总说“没坏,倒了浪费粮食”;给她买的食物舍不得吃,放在冰箱里时间久了就发霉,最后还是扔掉了;我把自己不穿的衣服扔掉时,她总要再检查一遍看看哪些还能穿,每次都要我发脾气她才勉强同意全部扔掉;我们家厨房光线不太好,晚上她洗碗的时候偶尔不开灯,估计是为了节约电费,导致有时候碗没洗干净;就连宝宝的尿不湿她也在盘算着省着点用,嫌太贵了,当然我是坚决拒绝的。
奶奶生活的年代,从小就跟“贫穷”二字如影随形,“节省,节省,再节省”是她人生中的主要价值观,浪费掉的物质会让她感觉肉疼,七十多年以来根深蒂固的生活习惯不可能说改就改,所以,对于她的很多做法,在不影响我们生活质量的前提下,我们会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理解。
处于稀缺状态下,人很容易只看到眼前的利益,没有足够的精力去考虑未来。稀缺会降低所有带宽的容量,使我们缺乏洞察力和前瞻性,使我们形成管窥心态,处于稀缺中的人很难看到管子以外的事情。物质匮乏的人不仅缺钱,也缺带宽,当大脑中充满了稀缺时就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想其他事情了,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需要带宽,如果缺乏带宽,那么他们就无法很好地掌握消费技能。
奶奶长期处于稀缺环境中,带宽早已变得狭窄,她能看到的就是如果当下少花几毛钱,余下的钱就会多一点,至于用剩余的钱去做什么也没考虑这么多。在她眼中,东西只要能用就是好的,如果想要能用得久一点,就只能减少使用的次数了,然而长期不使用的日用品,容易变质过期或者生锈坏掉,导致最终被抛弃的命运。这样就陷入了稀缺导致稀缺加剧的恶性循环中,你若给她灌输正确的消费观念,她会觉得是在浪费钱,超出自我心理预期的消费对于她来说是不可逾越的一道门槛。
稀缺是一种心态,当它俘获我们的注意力时,就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方式,它短时间内会给我们带来一点点好处,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损失更大,我们会忽视其他需要关注的事项。此刻买菜少花几毛钱,看起来是节省了资源,我们的健康表面上看起来并不会受到影响,这是奶奶在买菜时的本能反应。但是,如果长时间摄入不新鲜的食材,对身体的伤害是可想而知的。
需求的压力始终存在于资源稀缺的人心中,挥之不去,从而造就了他们自身的内化尺度,他们不像普通人那样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他们有理性的经济学思想,更擅长于权衡和比较,能敏锐地感觉到价格的变化,他们珍视每一分钱的价值。因此,对于菜市场里几毛钱的价格变化,奶奶能够轻而易举的感知,她会熟练地在各色菜之间作比较,无论这捆白菜是放在脏乱的菜市场中还是在高档的酒店里,她认为这是五毛钱一斤就是五毛钱一斤,并不会认为放在高档酒店就应该贵一点,这是她早就内化了的价值观。
奶奶的物质生活不宽裕跟她生活的社会和家庭背景有关,存在稀缺心态在那个时代并不鲜见,在乎几毛钱的差价并不稀奇。然而,作为生活在总体资源丰富的现代社会的我,时刻在提醒自己不要掉入稀缺的陷阱中,我需要看得更长远。
生活用品尽量买质量较好的、价格贵点的,不会经常“掉链子”,可以使用更长的时间;食物在保质期内吃完,宁愿每餐把菜做少一点也尽量不吃剩菜剩饭,避免对身体造成长期的损害,而这种伤害在短期是看不到的;花三件衣服的钱买一件质量上层的衣服,给自己的形象高水平的投资,从而带来更多的机会,赚更多的钱买衣服;由洗碗节省下来的电费,肯定没有吃了不干净的碗闹肚子买药花的钱多;宝宝的尿不湿勤换才能保证屁股不长红疹子,减少患疾病的几率,小孩得病所需的成本可以买无数尿不湿了。
勤俭节约是我们生活中应该有的品质,只是不能掉入稀缺的陷进中,过于关注眼下的状态会物极必反,限制我们的行为和处事方式,使我们的大脑没有自由的空间,影响决策和选择。每时每刻都有资源处于紧张状态的心里负担会让自己感觉缺少余闲,没有余闲就会使变通变得困难,容易导致寸步难行,在富足的时候应该合理安排资源,无论是时间还是金钱,才能不让自己轻易处于稀缺的状态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