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篇浙江11位教师自曝工资单的文章被疯狂转载。记者采访的11位教师中,年收入最高的9万元,最低的仅5万元。
当然,这11位教师都是教龄6年左右的,很多还没评职称,职称跟工资是挂钩的。且都是公办学校,如果是民办学校,收入肯定要高一些。
另外,不同地市不同城区收入也是有差距的,有些地区年收入超过10万,也是有的。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表示:这样的调查基本符实。
一年8、9万的收入,比下自然有余,不至于没饭吃没衣穿非要闹个起义,但是比上,是远远不足的。一年工作下来,即便不吃不喝,想要在杭州买个卫生间,门都摸不着呢。
教师的工作量跟收入是不成正比的,天天朝五晚五,有时候还要管夜自修,到家都是月黑风高。地位越来越低,压力越来越大,工作的成就感越来越虚无缥缈……
正因此,前段时间,杭州又有一拨教师辞职。有人转做培训,年入百万……
浙江省教育厅已发出《关于开展中小学教师离职调研紧急通知》,要求各区县市教育局调研了解真实情况,填报《浙江省中小学教师离职教师信息登记表》,并分析教师离职原因,提出需要省级层面出台的政策措施建议。
1
辞职并且离开体制这桩事情,同事同学朋友之间讨论地也不止一回两回了。
面对鸡肋一样的工作,谁不想趁年轻,去外面看看更广阔的世界,赚取更多的钱,获得更丰厚的人生价值?
周围付出行动最终获得成功的也不在少数。
我有个比我低一届的学弟,做了四年高中英语教师,辞职去了一家外贸公司。从月入4000到现在保底月入三万。
某次喝茶,聊起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区别。他说体制内最大缺点就是不自由和个人能力得不到施展。
虽然工资月月不耽误,但每天都要应付很多形式化的东西,平时“造假”都造得自己恶心不已,老师很少有时间能真正静下心来备课,钻研教学。
自己的能力也得不到展现,一些评先进评职称升职的机会都论资排辈地摆在前面,除非自己工作能力相当突出,而且要突出到自己腰椎间盘突出,领导才会对自己青目。
即便是得到赏识,所获得的跟所付出的也远远不成正比。这中间,要蹉跎掉多少青春岁月?
当然,捷径也是有的。在人情关系复杂的中国社会,你懂的。
体制外就不同了,工作中的优异表现,马上就能得到反馈,相当公平。而且反馈的结果,并不是把控在某个领导手上,而是凭借一套公平的体制。
我这位学弟,一入外贸公司,如鱼得水,流利的专八英语口语、得体从容的举止和善于察言观色的能力让他一下子工作业绩飙升,前段时间据说升了销售总监。
当然,凭他的实力,在学校里混着自然也不会差,只是回报率太低,回报期限太长。人生百年,老病相催,谁等得?
还有个中文系学妹,当了两年中学语文教师后,受不得周围的工作环境。
一群半老不老的女人,缺乏进取心,一天到晚以津津乐道他人生活为乐。
她们会在论坛里认真地八卦哪个明星看着还不错但其实嫁人很失败整容也不好,也会在淘宝上和客服长久地纠缠三件能不能包邮能不能抹零,动不动就喜欢说谁过得好谁过得不好,会攀比哪个女老师的老公更靠谱谁家房子最大谁家车子最牛……
仿佛没有比较,就没法确定自己人生是不是幸福。
她们眼前的世界就芝麻点大,她不想若干年后自己也同化成其中一份子,于是咬咬牙离开体制做起了新媒体,创办了以情感为核心词的公众号。
三年前正是公众号崛起的时候,现在她的粉丝已逾50万,已轻轻松松月入几十万。
还有大家都认识的周冲。
2014年2月,还在江西武宁二中教书的她开通了公众号“周冲的影像声色”。
2015年3月,丢下一张辞呈后,她离开了体制,成为一名自由写作者。
这是工作的错吗,是体制的错吗?
总有一些人,总是把自己的错自己的怨愤归结于外因,却不曾想,自己对待手中的每一份工作,有尽过心用过心吗?
钱钟书在《围城》中说过一句名言:
“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其实,人性大概都是这样,婚姻如是,工作如是。
很多人抱怨在体制内过得不自由,其实离开体制,他们也并不见得会快乐。
有机会出了体制,他们会抱怨过得辛苦;假使又回到体制,他们又抱怨太死板自己的才华得不到施展。
人生所有的决定其实都是过了河的卒,永远没有回头路。
如果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体制这道门槛上,渴望通过进进出出来寻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恐怕大多,是要失望的。
进过体制的人,大概内心底都有这份不甘和纠结吧,还是《东邪西毒》里这段台词鞭辟入里:
“你这种年青人我见的多啦,懂一点武功就以为可以横行天下,其实走江湖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会武功,有很多东西不能做。你不想耕田吧?又不耻去打劫,更不想抛头露面在街头卖艺,你怎么生活?武功高强也得吃饭的。”
所以,想要从月入3000到月入百万,得先摆正自己的位置,掂量清楚自己的真实水平,不要脑袋充血邯郸学步一门心思往体制外冲。
“体制内是深井,体制外是江湖”。
在做决定之前,得想清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自己有没有真才实学达到自己的目标。
3
在目前这个出门都不必带钱的中国,一些体制内的职业,确实成了限制人自由和发展的枷锁。对于有才华的人尤甚。
中国从几十年前数场大灾大难中走来,曾经一度,饥饿是大家普遍的忧患。所以,安稳、有饭吃是大家共同殷殷向往的理想生活。
只要有饭吃,即便饭并不一定好吃,但只要保证不饿死在荒郊野外,谁在乎自己脖子上还系着条锁链?考公务员热门了十来年,不是没有原因的。
即便是今天,依旧有不少人,眼红这种失去自由的所谓的安稳。
前几天北京出了个禁止教师在朋友圈、微博晒自己旅游照片的文件,说是避免引起那些没有寒暑假的人的不快。
那么,每逢寒暑假我们都不必出门了,呆在家里得了——呆在家里也不行,容易引起那些无家可归者的不快。
时代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剧烈的变化,所谓的安稳,在当今社会,慢慢变得不值一说。
“考公热”在渐渐降温,体制内的人也开始变得不在乎这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毕竟现在,离开体制,找到一口饭吃并非难事。
这时候,回过头来,脖子上的这条锁链,不知不觉间,已经成了让人嫌恶的枷锁。
前段时间,我们这里拆迁。拆迁户们对拆迁费不满意,不少人拒拆。
于是政府采取了措施,让体制内工作的家人、亲戚去劝说,劝说不成,不必上班,直到同意拆迁为止。啧啧。
而这副枷锁的可恶远不仅于此,更深远的影响是,它让人误以为一切安稳万事大吉,于是牙齿和爪子久经不用渐渐退化,捕食的能力慢慢失去,并且,心甘情愿地套在这副枷锁之中。
越来越孱弱,越来越愚昧,越来越缺乏竞争实力。
假使有一天,你老了,没有利用价值了,主人突然解开锁链,把你驱逐出去,理所当然地拒绝提供饭食,你将如何在飞禽猛兽中苟活下去?
不要欺骗自己以为这不可能,我们的政策,从未稳定过。看看计划生育的口号就明白了。
4
人生几十载,很多事情由不得我们。体制内的我们,得有“我一觉醒来,说不定就改朝换代了”的忧患。
永远不要以为自己衣食无忧生活稳定,工作得过且过,天天东家长西家短,分分钟等着加工资,等着下班,等着放暑假,等着退休。
这样的人生,只会让一无所长的你,在风烛残年被有强大竞争力的人PK掉,甚至被甩出体制。
这时你才发现:自己一生庸庸碌碌,都白活了——这才是人生中最绝望的事。
我们之中有多少人手握一把烂牌,却打出想要的理想局面?又有多少人,早早对人生缴械投降,混吃等死,过着堕落不堪的日子?
一个混吃等死的人,大抵终会悔恨,在曾经的青春岁月里,一天到晚扳着手指头细数时光流逝而无所作为。
所以,摆在我们面前的无非两条路:
一条是碌碌无为慢慢灭亡;
一条是成为终生学习者,不断提升自己,不断去get新技能,接触新学问,或者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深入地钻研进去,死磕到底。
这样,永不会被时代淘汰。即便被体制甩出去,也有屹立不倒的本领。
咪蒙曾说:
在工作这个领域,只要你付出,就一定有回报。运气只是决定你什么时候成功。
不管体制内还是体制外,都要用心付出,磨炼出属于自己的一技之长,努力让自己成为不可替代的人物。
日复一日,感觉自己像一棵树,自然生息,从容成长。在固定的轨迹中,生出新叶,根变稳固,有稳定累积的意义感。
我想,这才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经吧。
作者:水清。浙江绍兴人,中学教师。喜读《红楼梦》、张爱玲、金庸。擅长有深度有温度有质感地八卦民国时期的情感婚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