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书评|《被讨厌的勇气》

书评|《被讨厌的勇气》

作者: 由希记 | 来源:发表于2024-01-04 09:37 被阅读0次

    你是否常常对繁琐的生活感到乏味?你是否时时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感到疲惫?你是否认为人生的意义越来越模糊难见?我们如何在日常琐碎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得真正的幸福?这一切的答案尽在这本《被讨厌的勇气》中!

    日本亚马逊2014年度销售冠军,连续300天雄踞销售榜首!蔡康永、张德芬 、陈文茜、曾宝仪推荐!

    之前参加了一场北京青年读书会(线下),体验感超乎意料的好,大家正好围绕《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进行了分享,我重温了这本书,果然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现在将这边书的精华内容分享给大家。

    一、作者简介

    岸见一郎

    哲学家。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文学研究系博士课程满期退学。1989年起致力于研究专业哲学和阿德勒心理学。主要活动领域是阿德勒心理学及古代哲学的执笔与演讲,同时还在精神科医院为许多青年做心理辅导。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认定顾问。本书由其负责原案。

    古贺史健

    自由作家。1973年出生。以对话创作(问答体裁的执笔)见长,出版过许多商务或纪实文学方面的畅销书。近30岁的时候邂逅阿德勒心理学,并被其颠覆常识的思想所震撼。之后,连续数年拜访京都的岸见一郎并向其请教阿德勒心理学的本质。本书中他以希腊哲学的古典手法“对话篇”进行内容呈现。著有《想要让20岁的自己接受的文章讲义》。

    二、经典语录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你的不幸,皆是你选择的。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真正的爱应该是这样的。

    “无法真心祝福过得幸福的他人”,那就是因为站在竞争的角度来考虑人际关系,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

    在犹太教教义中有这么一句话:“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

    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这是一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生活方式。

    必须有人开始。即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与你无关。应该由你开始,不用去考虑别人是否合作。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在我们的文化中,弱势其实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特权。

    虽然行进距离或速度各不相同,但大家都平等地走在一个平面上。所谓“追求优越性”是指自己不断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出一等的意思。

    三、精华收获

    这本书很适合心理学、哲学入门新手看,用对话的形式带领读者去思考日常生活中的思维陷阱,有些观点确实颠覆常人认知。

    (一)目的论

    人不是受过去原因支配的存在,人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采取行动的,这是阿德勒的目的论。他认为,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

    当你秉持这个理论去生活,你就不会轻易给自己找借口,也不会沉浸在过去的不幸中,而是盯着目标去解决问题。

    (二)此时此刻

    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我们要像跳舞一样认真过好作为刹那的“此时此刻”,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没必要与谁竞争,也不需要太关注目的地,只要跳着,就一定会到达某一个地方。

    慢慢发现,暮然四顾时,常常会惊觉:“已经来到这里了吗?”

    别想通过关注过去或未来为自己寻找免罪符,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体,自认为看到了些什么。

    忽略“此时此刻”,只关注根本不存在的过去和未来,是对自己的人生和无可替代的刹那撒了一个大大的谎言。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我们常常为遥远的将来设定一个目标,并认为现在是其准备阶段。一直想着“真正想做的是这样的事情,等时机到了就去做”,是一种拖延人生的生活方式。

    只要在拖延人生,我们就会无所进展,只能每天过着枯燥乏味的单调生活。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人就会认为“此时此刻”只是准备阶段和忍耐阶段。但是,为了遥远将来的考试而努力学习的“此时此刻”却是真实的存在。

    (三)课题分离

    要适度课题分离,不干涉他人课题,不要随便给建议和评论;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的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干涉甚至担负起别人的课题这会让自己的人生沉重而痛苦。如果你正在为自己的人生而苦恼——这种苦恼源于人际关系——那首先请弄清楚“这不是自己的课题”这一界限;然后,请丢开别人的课题。这是减轻人生负担,使其变得简单的第一步。

    即使有人不喜欢你,那也并不是你的课题。并且,“应该喜欢我”或者“我已经这么努力了还不喜欢我也太奇怪了”之类的想法也是一种干涉对方课题的回报式的思维。

    信任这一行为也需要进行课题分离。信任别人,这是你的课题。但是,如何对待你的信任,那就是对方的课题了。如果不分清界限而是把自己的希望强加给别人的话,那就变成粗暴的“干涉”了。

    (四)人际关系

    一切烦恼都源于人际关系。

    甚至我们有时不想工作或者拒绝劳动,只是为了逃避“工作方面的人际关系”才不想去上班的,而非是讨厌这份工作本身。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五)自我意识过剩

    过剩的自我意识总是牵绊着自己、严重束缚着自己的言行,而自我意识过剩,其实是对自己的执着,其深层原因是自卑情结,只要能够对所有人都建立起“虽不同但平等”的横向关系,那就根本不会产生自卑情结。

    (六)共同体

    把对自己的执著(self interest)变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

    在只关心“我”这个意义上来讲,是以自我为中心。你正因为不想被他人认为自己不好,所以才在意他人的视线。这不是对他人的关心,而是对自己的执著。

    无论是你还是我,我们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须用自己的脚主动迈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课题;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要必须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

    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这一原则,没必要固执于眼前的小共同体。更多其他的“我和你”、更多其他的“大家”、更多大的共同体一定存在。

    建立起共同体感觉。这需要从以下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

    我们既不能丢弃也不能更换“我”这个容器。但是,重要的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来改变对“我”的看法和利用方法。

    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或者“我很强”,是一种容易导致优越情结的想法,是对自己撒谎的生活方式

    与此相对,在诚实地接受60分的自己的基础上努力思考“如何才能接近100分”,这就是自我接纳。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课题分离也是如此,要分清“能够改变的”和“不能改变的”。我们无法改变“被给予了什么”。但是,关于“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我们却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这就是不去关注“无法改变的”,而是去关注“可以改变的”。这就是我所说的自我接纳。

    他者信赖

    关于自我接纳,只要能够接受真实的自己并看清“自己能做到的”和“自己做不到的”,也就可以理解背叛是他人的课题,继而也就不难迈出迈向他者信赖的步伐了。

    要想获得归属感就必须把他人看作伙伴,而要做到视他人为伙伴就需要自我接纳和他者信赖。

    他者贡献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到“我对别人有用”的时候才能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但是,这种贡献也可以通过看不见的形式实现。只要有“对别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即“贡献感”就可以,于是,哲人还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幸福就是“贡献感”

    他者贡献的意思并不是自我牺牲。相反,阿德勒把为他人牺牲自己人生的人称作“过度适应社会的人”,并对此给予警示。我们只有在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或行为对共同体有益的时候,也就是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的时候,才能切实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最容易理解的他者贡献就是工作——到社会上去工作或者做家务。劳动并不是赚取金钱的手段,我们通过劳动来实现他者贡献、参与共同体、体会“我对他人有用”,进而获得自己的存在价值。

    正因为接受了真实的自我——也就是“自我接纳”——才能够不惧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赖”;而且,正因为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并能够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才能够做到“他者贡献”;同时,正因为对他人有所贡献,才能够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人际关系不顺利真正的问题在于无法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却将焦点聚集到微不足道的一个方面并企图以此来评价整个世界。这就是缺乏人生和谐的错误生活方式。

    (七)人生的意义

    人生没有普遍性的意义。但是,你可以赋予这样的人生以意义,而能够赋予你的人生以意义的只有你自己。

    四、最后的话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我们并不缺乏能力,只是缺乏“勇气”。一切都是“勇气”的问题。与君共勉

    对啦! 欢迎在北京的朋友一起参加线下读书会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评|《被讨厌的勇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jho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