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无明》这部片子看完许久,都不知道能写些什么。和前两部周跟随电影小组看另外两部电影的感觉不同,这部看完心里空落落的。
既然如此,这次就不分析了,只记录下我看完电影的困惑和感受,晚点听听朱老师和大家的分析。
先说说黄大海这个人物,也就是曾志伟饰演的主角阿东的爸爸,他从精神病院接回儿子阿东以后,因为不知道如何与许久未生活在一起的儿子相处,他手足无措,小心翼翼。后面阿东发病,到底是听从别人建议把儿子送回精神病院,还是继续陪伴儿子,这种内心纠结痛苦都被曾志伟演绎得非常真切。
可是曾志伟演得越好越真切,我却越发觉得困惑。根据电影的描述,黄大海在阿东出院前的人生是很不负责任的。也许妻子对他一直不满意,他把所有精力放在跑车赚钱这件事上,很少在家,再到后面妻子病重也只有阿东在照顾,他不可能不知道家人们在承受着什么。他也许有很多苦衷,可他还是抛弃了他们,他的行为证明了他是什么样的人,正如他自己所说,他之前的人生都在逃避,他人格的底色就是回避。
可就这样一个回避型人格,却在接儿子出院后,表现出各种对儿子的关心,隐忍。他努力的照顾儿子的生活,看书了解儿子的病情,也在儿子发病后,挣扎着是继续照顾对方还是放弃。这些真情,在我看来是有些突然,不和人物逻辑的。首先,人格的改变及其艰难,我们知道即便有心理治疗的帮助,一个回避型的人要变得能够正面应对挑战,能够主动都是及其艰难且花费相当长时间的事情。人不可能忽然之间变成另一个人。其次,我认为黄大海表达出来的那种对儿子的关系,恰恰是亲子间最宝贵的真爱,它是亲子间长期的相处慢慢锻炼出来的爱的能力。人只会对自己悉心照料的人/物无法割舍,深情不是忽然就会有的。因此黄大海在剧中表现中的深情父亲形象,在我看来是有些突兀和令人困惑的。许是电影导演太想要表达这世间唯一剩下的就只有亲情吧。
写完阿东的爸爸,再来说说男主阿东,按照剧情设定,他是一名误杀母亲的躁郁症患者。母亲生病靠他一个人贴身照顾,却经常对他恶语相向,嫌弃他,唾弃他,把自己对生活所有的不满都发泄到他的身上,父亲抛弃他,有能力的弟弟远赴美国从不回来。另外,随着电影的推进,我们还看到他原本身边的支持系统一个个崩塌,从在最好朋友的婚礼上发言被人指指点点,到找到前女友,听到她以“宽恕”之名在台上行“控诉”之时,再到收音机听见好友自杀,这一切都让他内心逐渐再次崩塌。最后邻居也因为知道他“精神病”,想赶他出去。这一切都让观影的人几乎有个结论:他不得精神病都不行。
然而,写到这里,我发现我所能记起关于他的内容,似乎都是这些外在的东西。他为什么会生病,因为原生家庭;他为什么好不了,因为外面的人都给他贴标签,他无路可走;这个社会不正常,他女友借助教会这种虚伪的形式宣泄不正常,他的妈妈对他没有爱不正常,别人对他有偏见不正常。对于他的内在部分,他在躁狂期精力充沛的到处走,情绪高亢,抑郁期躺在床上,这些似乎很躁郁症,然而不知为什么,在我看来依然是停留在表象的剧情上。他内在的挣扎努力,他自己的内在冲突的感受,他对自己病情的看法呢,似乎都没有。这也是令我最困惑的一点。
也许导演也许是想传递一个观念,就是不要歧视躁郁症患者,我们每个人都有病,心理疾病也不过是一种病而已。但很可惜,整部电影展现出来的却一直是在重复“到底是谁不正常”这个命题,“他只是在吃巧克力”,“不是什么事情都可以交给别人来做”,等等这些,仿佛只要社会改变,别人改变了,他就会好。可是社会容易改变吗?他人容易改变吗?代入到那个邻居身上,女友身上,路人身上,哪个人身上不有自己的考量和苦衷呢。这也真是这部电影让人看得最无力的地方,因为让别人难,社会要改变更难。
最后,我想看完这部电影后的空落落也许就在这里,我还是有期待的,我期待能看到阿东能够在绝望中找到缝隙里的光,并抓住它。我期待能看到他接受自己的现状,好好吃药配合医生,找到新的支持,从情绪的深渊中慢慢爬起,慢慢治愈自己,唯有先接受自己的现状,接受这个世界的真相,我们才能更好的活着,不是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