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成长励志哲思
寻求卓越的心理学原理

寻求卓越的心理学原理

作者: 退相干的猫 | 来源:发表于2019-06-16 16:23 被阅读0次

           世界上的物种千千万万,各不相同,但唯有两项使命是写在每个物种的DNA中:生存与繁殖。为了更高的生存与繁殖的可能性,物种需要竞争。比竞争对手更加强大意味着自身更安全,且能获取更多的资源,从而带来的更高的生存与繁衍的可能性。

           作为世界上最高等物种的人类也是如此,渴望强大,追寻力量受生存本能的驱动。人对自我能力的认知是通过他人的评价以及由此感知到的自我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来确认的。虽然和平条件下的现代社会中生存早已不是问题,但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让人类的生存焦虑不减反增。为了对抗生存焦虑,获取安全感,每个人都渴望在与他人的比较中获取胜利,以向自己证明自己处于群体中的高等位置。

           寻求相对于他人的优越感,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心理需求,它源于对安全感的追求,却不终于安全感的获得。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寻求优越感是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做的事。从社会竞争,到物质崇拜,到时下流行的各种鄙视链,再到你听到别人的批评本能的就想反驳,全部都与优越感的追求相关。

           对优越感有更多需求的人更具有竞争意识,更渴望击败他人。很多时候优越感受挫带来的强烈痛苦被我们归结为自尊心强。因此很多父母在看到自己孩子很小就表现出极强的自尊心时往往窃喜。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对优越感的追求并不能保证一个人成为学霸,或者社会精英。优越感只是一项心理需求,获得优越感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考试中取得第一所获取的优越感和在骂街中骂哭对手时所获取的优越感并无本质上的不同,虽然我们都认为前者更值得称赞。但事实上,非常多的人都醉心于在一些琐碎的小事上寻求优越感,却不把对优越感的追求放在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上。过了一辈子的夫妻俩整天争吵该听谁的意见;网络喷子们为了自己喜欢的球星花了大把的时间和篇幅咒骂对手喜欢的球星;马路上的司机为了争夺谁可以优先通过某条道路互相开斗气车。这些事情毫无意义,但屡见不鲜。更要命的是处于这种对抗中的人们真的把他们的争斗当成一项不能输的事业在做,且失败后的痛苦是那么的真实而让人不能忍受。而真正把对优越感的追求用于那些伟大事业的人却相对较少。

           如果你有个孩子,且不希望他(她)在那些无聊的事情上寻求优越感,而是把对优越感的追求用于那些更高的目标,你首先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你是孩子寻求超越的第一人,他对优越感的追求必然导致他有战胜你的渴望。如果总以言语上的不断重复来要求和规范孩子的行为(尤其当他的自主意识觉醒后),你可能讲的越多,他越不想听。你的不断重复会清晰的让他认识到你很重视这项要求,越是能在你重视的领域里挫败你,越是能带给他战胜权威的快感。你只能在无形中通过适当的引导来帮助你的孩子寻求更有意义的优越感。要想做到这点,首先你要知道为什么更多的人不在有意义的事情上追求优越感,而是要在无聊的小事上追求优越感。

           优越感的获取往往是需要通过某种付出才能获得的,不存在什么都不做就能自动战胜对手的情况。而只要涉及到付出与回报,那该行为就一定会受到最小努力原则的制约。所谓最小努力原则,是指人会倾向于花最小的力气完成某项任务。比如你骑车前往某地,在不需要沿途观光的情况下,一定会选择你认为距离最短,最好走的路。遵循最小努力原则是保证行事效率的一种方式。它使人们在付出有限精力的情况下获取最多的回报。但该原则使用不当是有弊端的,过于纠结付出回报率,人可能拒绝对不一定产生回报的事儿或很久才能产生回报的事儿付出努力。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不愿好好读书,因为好好读书并不一定能确保将来能有好的收入。这种懈怠背后的逻辑是既然有好的收入是为了让自己未来的日子过的更好,那干嘛不现在轻松一点,让现在的日子过的舒坦点呢?只会从微不足道的小事中获取优越感也是类似的逻辑:既然可以通过更简单更快速的方式在一些小事上获取优越感,那为什么要把精力花在必须要通过大量努力才有可能在久远的未来获取成就感的事情上呢?这种思维限制了人们的眼光,使他们醉心于眼前琐碎事项的胜负输赢。

           另外,如果不付出足够的努力,人根本无法在高等级的领域获取优越感。但人对优越感的需求是一项刚性需求,如果不能在高等级领域获取优越感,人们只能退到次等级的领域去寻求优越感。如果你看见一个人总在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上与他人争论、较劲、比较,你基本可以判断他没什么大本事。相反,那些真正优秀的人不会在一些无聊的小事上自我证明。就好像职业赛车手只会在赛道上跟其他职业对手过招,他们没有兴趣在马路上跟路人飙车。

           那么有什么办法来打破最小努力原则的魔咒吗?问题总是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一同产生。最小努力原则带来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害怕付出无法得到足够的回报。想要克服这种恐惧,首先要理解这种恐惧。

           人为什么会害怕付出无法得到回报?本质上来说如果得不到回报,付出就毫无意义。一直付出而没有回报,不仅生命会被白白的耗费,自我的价值也无法实现。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用处,如果一个东西没有任何用处,那么它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因此如果人感受不到自我价值,就会陷入深深的存在焦虑。总是付出却得不到回报,我就是个无能的人;我是个无能的人,那我就是个无法产出价值的人;我是个无法产出价值的人,那我就是个毫不重要的人;我是个毫不重要的人,我就会陷入存在焦虑,会恐慌。为了避免这种恐慌,人会竭力避免体验到失败。这也是为什么哪怕是再小再毫无紧要的事情,输给对方都可能引起强烈的不适感。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低自我价值感的人总试图在各种场合维护自己的面子,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对别人的无心之语过度反应,生怕别人看低自己,其内在的心理驱动力是害怕被人认为毫无价值,希望别人认为自己很重要。

           这种恐惧其实有其积极因素,它促使人们采取富有成效的措施,防止人们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毫无产出的事情上,从而增加个体生存与延续的可能性。但这种恐惧的负面作用是可能导致人们只敢从事那些从一开始就能看见成功希望的事情,不敢设立难度过高的目标,最终难以实现自我超越。

           为了克服这种恐惧,我们需要帮助我们的孩子把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其所从事的某项活动的过程体验上,避免过早的把唯结果论灌入他们的信念中。这样才能使他们在从事任何事项时专注于活动本身,而不是行动尚未开始就过早的权衡利弊得失从而变得患得患失而无法100%投入到行动中。虽然这个世界是看结果而不看过程的,但人如果不能把精力完全集中在过程上,那么结果一定会打折扣。最终结果的好坏,会影响到他对自身能力的评判,以及他是否能从过程中获取成就感及优越感,并最终影响到他是否愿意花精力继续从事该活动并努力提高自己的表现。

           另外我们也需要更加辨证的看待一个长久以来一直被推崇的观点,即“坚持到底,绝不放弃”。这观点看起来非常的政治正确对不对?但是正如同此前我们讨论优越感,最小努力原则和自我价值感时所看到的那样,任何事物都有其利弊两面。只看到其正面作用,忽视了其负面作用,可能导致对负面因素不够重视从而使负面因素压过正面因素占据主导位置。坚持不懈也有其负面作用,过多的强调“坚持,不能放弃,直到最终胜利”也会让人变的难以开始某项活动。如果一旦开始就不能放弃,必须一直坚持到最终获取胜利,人不仅会担心费了力气不能出成绩,更会害怕不能出成绩的情况下还得继续苦苦支撑。这种双重压力可能迫使人们在尚未决定开始一项工作前就评估我到底最终能否成功?如果评估出可能性不大,或者可能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对持续失败的恐惧可能会使人踌躇不前,无法下定决心开始从事某项有难度的活动。如此一来,很多机会就会从他身边溜走。僵化的拥有“坚持到底,绝不放弃”这样人生信条的人面对困难时往往有这样自暴自弃的内心独白:“如果我承认自己做不到,那么就不必开始尝试;如果不开始尝试,我就不会体验到失败。”最终他们可能会降低对自己的期待,倾向于选择从事那些难度低的工作,导致其才能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挥。

           如果我们能成功的引导孩子把更多的注意力置于行动本身,并从行动中获取快乐、成就感与意义,孩子就不会过于担心结果,从而使他们在心理感受上能更坦然的面对低回报甚至是失败。如果他能不把结果看成是评判自我能力的唯一标准,而是将其看成是动态体验过程中一个普通的中间站,当他遇到失败时,就不会有强烈的受挫感和自我怀疑,从而能够继续专注于行动本身,而不会为了避免体验挫败感而选择逃避。反过来,人如果总在高难度的活动上选择放弃与逃避,逐渐自我放逐到低难度的活动上寻求优越感,那么最终可能沦为杠精和网络喷子那样的失败者,在毫无意义的场合耗费着自己的能量,去追求战胜其他失败者的快感,以向自己证明自己尚有那么一丁点能耐。这样的人一旦发现自己输的太过彻底,在最后一根稻草压下来时很可能会拼上性命去毁灭他人,以维护最后的那么一点尊严。一旦走上了这条路,就成了人们口中需要远离的垃圾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寻求卓越的心理学原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jswx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