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的机会参加了阳明心学茶会,会上听到了各位老师的精彩阐述。其中桂老师半开玩笑的说了句“一周内看不完就踢群”,我就真当真了。挑了一本较入门的《五百年来王阳明》。今天2019年12月21日,看完了。这是我人生中看书最快的一次,用了一周。以前看书都是用月来算的。
我认识到“认知”是我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应,两者可能截然不同。举个例子,我看到玫瑰的颜色是红色,但事实是玫瑰只是反射了一段特定频率的光波,这个光波进入我的眼睛后,我的大脑说这个就叫做红色。而这个“事实”是我从物理课堂上学来的,其实是科学家的认知。那么科学家的认知是不是就一定反应了客观事物呢?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或许未来会有一个科学家会得出更接近真实的认知。就像天文学发展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又到大爆炸说,虽然大爆炸说的基本思想已被大多数天文学家所接受,但宇宙外面又是什么?认知在不断的升级,不断的接近真实,却无法达到真实。对于客户事实我们的认知都在不断升级,而没有到达真相,那么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更是要不断提高认知,趋近真理了。所以不要停留在已有的认知上,要不断的提升认知,尽可能的接近真实、真理。
我知到了要不断提升,但我又没有王阳明那样的坎坷经历,连百分之一,万分之一都没有,那怎么练呢?不对,这个想法是不对的。来,做个假设,假设王阳明没有圣人之志,什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都见鬼去吧。那么他充其量就是翻过“父亲那座山”。没想过圣人志,可能就不去格竹子了,不格竹子也就不会怀疑程朱理学。那么很可能的结果就是做个官二代,也考个状元,然后进入仕途。后面就不可能只身斗八虎了,那后来的坎坷经历,就不会有了,心学也不会有了。正因为王阳明有这样的大志,才会在现实环境与大志相违背时,坚持自己的志向,不惜多次身陷险境。然后在一次次战胜险境的过程中悟到心学、造福一方百姓。
假设完了,区别也就找到了。我没有坎坷的经历,是因为没有大志,除了违法乱纪的事不做,其他的都无所谓。没有大志,就没有冲突;没有冲突,何来坎坷。胸无大志,虽然惭愧但我也不着急非要想出一个来。先“事上练”把,不断的学习,获取新的信息,产生新的认知,然后用100%投入的状态去对待现在家庭、朋友、工作中的各类事件。事后都要分析、提炼,我的认知是不是有精进之处。再学习、再投入、再总结,周而复始,不断提高。或许在提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就找到自己的志向了。
不断提高,不断提升,固然是好事。但这些认知的好坏、善恶如何分别呢?不断提高泡妞的本领也是提高啊,不断提高开锁的技巧也是提高啊!为了获得新的认知要学习;为了检验认知要做事;为了再次提高要总结;为了更快的提高要立大志。那么这一切的一切又是为了什么呢?回答这个问题前,我先讲个看书过程中的插曲。
在我书看到一半的时候,群里在讨论slogan,我也想了一个 “阳明心学,成就人生”。我们这个群在干什么?在学习阳明心学。为什么学呢?书上写着“成就人生,不可不读王阳明”。就这么发到群里了。然后我又想成就谁的人生呢?
我就在群里问:“成就人生是 成就自己的人生还是成就他人的人生? 是先成就自己然后才有资格去成就他人,还是通过成就他人来成就自己?亦或 成就他人即可,自己无所谓?”
老师们给我了我回答:
李老师:“都是互相成就吧”
杜老师:“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别纠结”
杨老师:“成就他人,成就自己”
桂老师:“人一旦做上管理者,就习惯性的认为我是管人的了,而不会认为我可以成就更多人了,让每个人都发挥他自身的特点,提供机会和资源,就可以了,剩下的就交给每个人自己了,我们自己明白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好,就可以像帮助自己一样,帮助身边的人”
桂老师又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儒家思想“仁”的具体体现。一个仁爱的人,是一个以“博施济众”为己任的人,是一个乐善好施的人,但前提是自己要先有实力。如果自己没有站稳,又谈何把别人扶起来。
我总结了下。对己:“学习、实践、100%投入、总结。周而复始”。对他人:“给机会、给资源、因势利导”。至于 成就 不强求。所以改为“阳明心学,炼己利他”。
至此我可以回答前面的问题了。我的目的就是“利他”。通过提升自己,去帮助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最后非常感谢冯总给了我开了心学这扇门;非常感谢桂老师把我拉进了这扇门;非常感谢群里各位老师的指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