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问你,钱是不是越多越好?
你可能在心里想:“钱当然是越多越好啊,你要是觉得钱太多不好,那把你的钱分我点,你好我也好。”
如果是意外之财,那当然是越多越好。但是大多数情况下,钱是要靠出卖劳动时间得来的。你的钱越多,可能意味着你工作得越久,可能意味着你付出的健康越多。
你如果了解了边际效用的概念,就更应该有一套自己的生活哲学。
1
主观价值论和客观价值论
我们首先要明白,物品的价值都是我们自己赋予的。同一个东西在不同的人看来,价值是不一样的。而且一个人对某个商品的估值是在一场场交易当中体现出来的。
就比如一个男孩整天说,愿意为了女孩去死,结果遇到危险自己先跑了。这就代表这个男孩对爱情的估值没有对生命的估值高。所以你怎么说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真实的交易场景中,你愿意付出什么。
由个人估值就演变出了“主观价值论”。主观价值论是指,所有物品本身并没有价值,只要人觉得它有价值,它就有价值。
相对应的“客观价值论”就是,所有物品都有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价值,它取决于人类无差别劳动。
主观价值论比客观价值论的解释力更强。明星拍的矿泉水广告很值钱,你拍的喝矿泉水的视频不值钱;你家里的老照片,你觉得很值钱,我觉得就是一张普通的发黄的照片。
这些例子用客观价值论没办法解释,都是喝水视频,我们付出的劳动一样,价值却不一样;同样是照片,你觉得值钱,我觉得不值钱。但是主观价值论就可以解释:我喜欢,所以我愿意掏钱,所以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人看来价值不同。
2
边际效用递减
中国古代儒家推崇的中庸之道,西方人到了20世纪才明白。
经济学发展到20世纪,产生了边际的概念。这才让经济学从哲学思辨,转变成了今天的科学。
边际就是“新增一个A”所带来的“B的新增量”。
例如,边际成本就是每多生产一个产品,需要付出的新增代价;边际收入就是每多卖一个产品,所带来的的新增收入;边际产量就是每增加一份投入,能带来多少产出;边际效用就是每多消耗一个产品,所带来的新增快感。
大家要明白,边际效用是递减的。也就是你多吃一口馒头,所带来的新增加的快感,是减少的。
罗斯福是美国唯一一位连任四届的总统。第四次当选后,有记者问他,连任四届总统感觉怎么样?罗斯福没有说话,而是请记者吃面包。
吃第一块,记者觉得这是莫大的荣幸,总统给的面包,觉得很好吃;罗斯福没停,又给了他一块,记者感觉平平;第三块时,记者已经有点吃不下了。罗斯福拿着第四块面包对记者说:“你把第四块面包吃下去,就知道我连任四届总统是什么感受了。”
这个故事非常形象地解释了边际效用递减。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就知道该怎样分摊我们的时间和精力了。
我们拿着钱去买面包,随着我吃得越来越多,我的新增幸福感在下降。而且最关键的一点是,面包是要花钱买的。到某一个时刻,我多吃一个面包所带来的幸福感已经不值得我花这么多钱了,所以我就会停下来。其实这个时候你并没有吃饱,只是再花钱吃面包已经不值得了。
如果你的成绩已经有80分了,因为边际效用递减,你想要新增加10分,到达90分,你需要付出的努力是非常巨大的。这时候你就应该停下来,花点时间在其他的兴趣爱好上,这样来追求人生幸福感最大化。这就是儒家学派的中庸。
今天,你知道了,并不是钱越多越好,而是新增的钱等于我需要新投入的时间,这个状态最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