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同事说,我第一次读完《灿烂千阳》后曾发感叹:书中的两个女人太惨了!而那时感觉“太惨”的两个女人,却在我后来的生活里慢慢淡化,直至一点印象都没有,至于当年有没有由这一本书而引发一些思考,我自己也是毫无印象。
再读《灿烂千阳》时,我的体验跟第一次读一样,依然觉得书的两个女人太惨了!但在这个基础上,我对这本小说,对阿富汗,对和我同时代的异国女性的命运,有了更多的审视和思考。
不同时间读同一本书,所产生的不同感受,除了故事本身带给我的冲击不会变以外,带给我的思考显然深刻了许多。或许,再过几年,当我再次去读《灿烂千阳》时,思考的东西又会不一样。
我试着用自己的文字来简单概括一下小说的故事情节:
阿富汗的两名女性,一个私生女叫玛丽雅姆,一个孤儿莱拉,她们相差28岁,却都是在未成年的时候,嫁给了同一个男人拉希德。这两个女人生活在拉希德的房子里,一开始像仇人,后来像母女,她们经历着战争,体验着家暴,在贫穷的生活中彼此安慰。
年长的玛丽雅姆一直逆来顺受,年轻的莱拉一直反抗挣扎。她们密谋的第一次逃亡失败后,在丈夫的虐待下,只剩下最后一口气,再次睁开眼睛时,她们觉得生活再也不会有阳光。
十几年后的一天,莱拉最初的爱人出现在家门口,再次引发了拉希德对两个妻子的毒打。眼看着拉希德就要把年轻的莱拉掐死了,玛丽雅姆找到工具后将拉希德杀死,并且让莱拉带着两个孩子去找那个真心爱她的男人,离开一直处于战争中的家乡。
玛丽雅姆被判处死刑,莱拉却获得了新生。她和相爱的第二任丈夫在国外生活得很安逸,但她却一直心系自己的祖国和家乡,在家乡的战火终于平熄下去的时候,他们从相对发达的境外,回到了战后的家乡,开始为家乡的重建付出自己的力量!
小说中的私生女玛丽雅姆出生在1959年,和我的母亲是同时代的人。她是一个富翁的私生女,因父亲的几任妻子不让母亲和自己进家门,她便失去了正常的家庭生活,她和母亲生活在一处僻静的“泥屋”里。
玛丽雅姆的亲生父亲每周四都会去泥屋看望她,从未间断。玛丽雅姆从出生长到15岁,从未离开过泥屋,因为她的母亲告诉她:离开了泥屋,她将什么都不是。
15岁那年,玛丽雅姆求父亲带她离开泥屋,她渴望去看一看父亲的电影院,渴望知道冰淇淋的味道。父亲失约了,玛丽雅姆倔强地离开泥屋,步行去寻找父亲。
那一次离开泥屋,她不仅没有见到父亲,没有受到她想象中应该受到的待遇,她第一次明白了父亲的狠心,明白了自己在父亲心目是的无足轻重。不仅如此,还因她的离开,唯一爱她的母亲自杀了。自此,玛丽雅姆的生活便完全失控了。
在父亲那几个明媒正娶的几个妻子的操作下,玛丽雅姆毫无选择余地,只得含泪答应远嫁,嫁给了一个鞋匠,一个不知道大自己二十岁还是三十岁的男人,而玛丽雅姆当年只有15岁。
玛丽雅姆随着丈夫拉希德来到了六百公里外的城市,在那里她经历了一次流产,一次次家暴。就在她渴望有自己的孩子而屡次失望之时,不远处的邻居家,莱拉出生了。
莱拉出生在1978年,和我是同时代的女性,她的原生家庭很正常,父亲是老师,母亲活泼又善良。但是这个家庭经历了多年的战争,自从莱拉的哥哥们战死沙场后,母亲便一蹶不振。1992年,一颗火箭弹击中了莱拉的家,莱拉醒来后,发现自己躺在拉希德和玛丽雅姆的家里,她成了孤儿。
可以当莱拉爷爷的拉希德,那个听着莱拉出生,看着莱拉长大,看着莱拉和独腿小伙子恋爱的鞋匠,运用了一点点小计谋,就让莱拉自愿地成为他的第二个妻子。
劫后重生的莱拉,之所以答应嫁给拉希德,是因为她的恋人在逃离战争之前,他们完成了夫妻之实,她感觉到自己身体的变化,她想留下自己深受的男孩子的血脉,而一个14岁的少女,想要保住肚子里的生命,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下,除了嫁人,她找不到其它任何途径。
不知道为什么,这次读完后,我对玛丽雅姆的同情,似乎没有对莱拉的同情深。尽管玛丽雅姆死了,莱拉最后算是幸福地活着。
这几天我总在想:几乎和我一样大的莱拉,从1992年她14岁开始,一直到2002年她24岁,那十年的生活,几乎过完了别人的一生。那个十年,我在幸福地读书、教书,莱拉在经历战争、家暴、生孩子。
出生在和平年代、成长在和平国度的我,只是在书本上、在电视里看到过战争,曾以为自己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是“苦难”,可是看看莱拉的故事,想想阿富汗的妇女,我不禁总是倒抽一口冷气!
小说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玛丽雅姆和莱拉不一定是阿富汗战争年代真实的女性,但作者胡赛尼是将那些特殊时期阿富汗多名女性的故事融进了这两个女人的身上,将个人与国家、家庭与国家、生活与人笥、信念与爱等因素融进了这一部《灿烂千阳》里。
胡赛尼出生于阿富汗喀布尔市,后来随他父亲迁往美国。著有《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群山回响》,他“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的尘灰,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他创立了为阿富霑难民提供人道主义援助的基金会,受邀担任“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
《灿烂千阳》值得全世界的人读了再读,正如那首诗所写:人们数不清好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