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心里营养不够,就会不断的要。
在四岁以前,也就是0到3岁,婴幼儿时期,经常没有得到回应的,一种形成了回避型人格,27%左右(常常得不到回应,就以为生命是不需要连接的,自己是没有价值的,别人对你好都是不可能的,成年后的冷暴力,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都会是回避的)回避型人格是完全不哭的,他知道哭是没用的,所以,对任何关系都是无感的。
父母情绪不稳定,回应时有时无,在一岁以前,时而得得到回应,时而得不到回应,妈妈心情好就来照顾她,抱抱,妈妈心情不好,就指责抱怨,甚至打骂。孩子对有没有回应是无法预测到的,而且这些发生在0到3岁以前,最主要的母婴关系阶段。0到3岁的认知是没有记忆的,但是,你的情绪模式是完全记下来的。所以,在此阶段,让你养成了焦虑型人格或痴迷型人格,这种人格,小时候就会一直哭,成人那就会一直要,在任何关系里面,特别是在亲密关系里面,就会一直要,他的信念价值里,爱是需要索取的,只要去索取,才会得到。
焦虑型人格会吸引回避型人格,关系模式就是你追我逃。两性关系和婚姻中,最大的悲伤是,都觉得自己是对的,但结果却错了。
生命力取决于自我的渴望,如何给到自己生命力的滋养?
渴望被满足了,生命力就得到滋养,生命力得到滋养,就影响到应对姿态,整个冰山救活了,人的能量也正了
在任何关系里,包括和自己的关系,渴望未被满足,生命力就是匮乏的,就会去到期待特别特别的多。
期待和渴望的关系是:渴望是内在的、精神的;期待是外在的、物质的。
要另一半送花的例子,渴望是被重视、价值感,安全感。自身体系高,内在满足,送不送花对我自己影响都不大,不是非得必须。但自尊体系第一,内在不满足了,就会在期待上特别特别的多,满足了一个还想要另一个,对方怎么,做都有更新更多的要求?永远是不满足的。然而,不一定每一次要都能够得到满足,如果不被满足,又会进入指责的状态,进入指责的状态,是更容易要到还是更要不到呢?就进入了一个死循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