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夫先生:
时间久矣,您已不在人世。
今夜于灯下重读先生您的笔墨,深感您的卓然的风格,隧增敬重之意,属文以记之。
先生处于中国二十世纪前期的社会,政局的动荡和中国传统的渐渐的遭受冲击和湮没是您的亲身感受,我想也应该是您颓废的写作文风的源泉。在您的许多文学作品中无不体现了朦胧的忧郁气息。无论是尺牍间,小札中,还是履痕处处,记录记行,满腔深情热血,往往是笔墨未浓而情透纸背,皆是呼之欲出,给我们每一位后者提供典范。
我想起了您的《故都的秋》,虽读百遍仍觉回味无穷,我也读过一些其他的关于秋的文章,总感受不到浓浓的秋意,唯有先生您的文章足以让我们饱饱得领略这真正的秋的味道。读您笔下之秋,秋之色、秋之味、秋之境跃然纸上,自身仿佛经历一般。
先生对于秋天也是情有独钟。芦花、柳影、虫唱、夜月、钟声、槐树、秋蝉、秋雨、驯鸽飞声……生动的勾画出了您所遇见的秋,这水墨风情的故都的秋。对于我们后之览者,更是浮想联翩,对于秋也自然多了几分敬意。
先生在《故都的秋》中刻意的写出了“Golden Day”等西方文化的用语以及讨论到外国谈论中国诗人颓废色彩的原因,更是得出了“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的评论。初读至此处,甚觉不妥,认为凝聚古典色彩的文章略沾外来文化是先生您的一大败笔。后经反复阅读,倒觉得这样的好,倘若满篇都是古典诗意,竟不如去读苏子《赤壁赋》。略添些新文化,使之融入传统文化,不但可以区别于古典诗词,增添文章的新奇,避免一昧千篇一律,亦可带动新文化的发展。想到这里,便是对先生的惭愧。
您对景物的意境的细腻化描写同样是技法超凡。在您的《钓台的春昼》这一篇游记散文中,真是体现的淋漓尽致,不得不让我们拍手称绝!
富春江的依依之水,桐庐县的十里长洲,在您的笔下是“景致虽繁,却步步可观”;半江里的游船咿呀的柔橹声,微云堆里的开朗的半规月色,是那么的静、静、静;半山腰上尽可纵目远眺的星星灯火,院后竹园里闲长有节奏的鸡啼,您的描写带有悠长的忧郁。
读您的文章,我们感受达夫先生您热爱祖国山水的旷世情怀,您的挥墨于山水,无不寄托您的理想。先生,读您,是对您身后许许多多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最好的理解。
先生一生算是叱咤风云于文学界,您的笔墨影响了后世几代人,您所表现的写作文风更是独占一席。读您,我们将永远地继承您,发展您!
后之览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