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我最喜欢两个时期,
一是战国,二是三国。
为什么不喜欢“盛唐”或者“仁宋”呢?
盛世出明君,乱世出枭雄。
喜欢看一家又一家思想家百家争鸣,
喜欢看一茬又一茬聪明人拨乱反正。
三国的“许攸之死”,我印象深刻。
他先帮袁绍打曹操,后帮曹操打袁绍。
袁绍用人多疑,曹操用人不疑。
许攸帮袁绍时不得重用,
帮曹操时得重用却不得好死。
同样是弃袁绍帮曹操的郭嘉,
却成为曹操的“奇佐”。
同时期的诸葛亮,
也成了今天“忠臣”、“智者”的代表。
有才华的人,要么死得快,要么混得好。
同样是有才,为何结局却如此不同?
这或许得从一棵大树和一只大鹅开始说起。
庄子带着弟子们在山里踏青,
看见成才的大树都被砍了,不成才的还留着;
后来又见主人杀了没有才艺的鹅来招待客人,
而会唱歌的那只大鹅活得好好的。
弟子的眼睛里充满了小问号:
“老师,大树因为无才得以存活百年,
大鹅却因为无才变成腹中晚餐。
那我们到底应该有才还是无才呢?”
庄子笑曰:“ 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总觉得这个答案,
就跟任正非的“灰度管理”如出一辙,
不黑不白,既黑又白,黑白相交态。
从混沌中产生,也归为混沌。
或者说是与“薛定谔的猫”类似,
不死不活,既死又活,生死叠加态。
说来说去,这只猫依旧生死不明。
有才之树惹了祸,无才之木得独活。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必伐之。
难道真的无才便是德?
有才之鹅混得好,无才之鹅盘中餐。
会唱的鹅才有“肉”吃,不会唱的被做成肉吃。
确实“有才”能保命嘛!
而庄子的回答乍听起来令人崩溃,
“在有才与无才之间。”
看似什么都没说,但是又什么都说了。
至于怎么去做,全凭自己去悟。
打得一手好太极,
可惜遇上了像我这样不讲武德的年轻人。
总想拿着一把尺子去测量“之间”的尺度。
那么“材与不材之间”到底如何界定呢?
庄子《易·系辞下》中说: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尺蠖的屈退,是为了伸进;
龙蛇的蛰伏,是为了保命。
飞龙在天或者化身为蛇,
都要因地制宜,也要保持好心态。
做龙时就做好龙该做的事,别太膨胀。
做蛇时就做好蛇该干的事,也别气馁。
你看诸葛亮在出山前蛰居在草庐,
躬耕苦读,结交名士,关注时局。
被三顾茅庐之后,
卧龙既出,飞龙在天。从此局势三足鼎立。
白帝城托孤时主公说——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面对扶不起的阿斗,他也没越俎代庖。
反观许攸,帮老曹打了几场胜战就飘了,
仗着是老友,公开场合叫领导小名就算了,
醉酒还公开扬言领导全靠他才打的天下。
膨胀至此,领导不收拾他难道还留着过年?
君子该有龙蛇之变,
处于木雁之间为好。
遇到砍有材之树的领导就收敛锋芒,
遇到杀无才之鹅的领导就展露才华。
藏锋与否,取决于周遭环境。
那么问题来了,
您觉得袁绍和曹操,谁砍树,谁杀鹅?
那么许攸和郭嘉,谁是树,谁又是鹅?
社畜们出来混都挺不容易的,
没才华被看不起,有才华会防着你。
有时候即便你夹着尾巴做人,
大领导还是要收拾你,
只因功高震主,怀璧其罪。
朱元璋大功告成后杀功臣,
设计和徐达下棋。
赢了就是犯上,输了就是欺君;
即:赢了也是死,输了也是死。
我以为他会跟皇帝下盘“和棋”。
转念一想若跟皇帝下成平局,
意味着水平不相上下,同样是找死!
熟料最后徐达赢了,却没死。
因为他用棋子摆出“万岁”二字。
这个弯儿拐得……
啧啧啧!
增加了一个要素,对冲了棋盘的颜色。
盘活了棋局,也救活了自己的命。
每次看庄子都会有片刻的超脱,
之后又陷入一片虚妄。
少年人依旧不懂得以退为进,
只觉得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
非要以刚克刚直至遍体鳞伤,
然后蜷缩起来自己舔舐伤口。
但是从来不变的只是变化本身。
不信你看,
从“莞莞类卿”到“钮钴禄·甄嬛”,
中间只隔着一个甘露寺。
橘生淮北是悲剧,我希望橘生淮南。
这句话的意思是,
如果你是橘子,一定要选择淮南!
否则你充其量只能是个枳。
郭嘉的厉害之处在于他会选择,
他看出袁绍
思虑多端而缺乏要领,喜欢谋划而没有决断。
仿效周公的礼贤下士,却很不知道使用人才。
所以选曹操。
古人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在今天,世有千里马,然后才有伯乐。
有时候,
与其折辱于奴隶人之手,
还不如挣脱缰绳,做一匹野马。
又或者像郭嘉一样,
做一匹能相伯乐的千里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