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
读郁达夫散文《故都的秋》

读郁达夫散文《故都的秋》

作者: hl夜雨潇湘 | 来源:发表于2023-06-12 16:55 被阅读0次

读郁达夫《故都的秋》,走近经典,走进时光里的北平。

篇首总领全文,“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清”、“静”、“悲凉”几字概括了北国的秋,同时简明叙述了行程路线及目的,文中连用三个“来得”,一连串排比,文章的节奏渐趋舒缓。

第二自然段,写江南的秋,江南也有秋,“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然而“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言外之意,北平的秋是可以弥补这些不足的。作者引领着读者打开所有的感官,从“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等方面,去品味“这故都的秋味”。

第三自然段,作者在与江南的秋作比较时,自然地引入北国的秋,这是第一幅秋景图:秋之天空。“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很高很高的”几字,读起来特别舒缓,静静地听驯鸽的飞声,细数着一丝一丝的日光,看碧绿的天色,看蓝色或白色、紫黑色、淡红色的牵牛花,光、影、色、声,一幅动态的秋景图呼之欲出。这便是作者所赏玩到的“十足”的故都之秋了。

第四自然段,作者描绘出第二幅秋景图:秋槐落蕊。“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还有扫过地以后地面留下的一丝丝的条纹,细腻里透出清闲,又品出一点儿落寞,引发人的遥想,不由得走进秋的深处。这便是所体味到不同于南方的秋的地方。

紧接着,作者呈现给读者第三幅秋景图:秋蝉之残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这随处可听的蝉声,给这北国的秋增添了几分深远的意境。

跟随作者舒缓的文笔,走进了故都的秋雨,这是第四幅秋景图,作者这样描绘:“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奇”、“有味”、“更像样”,满溢着作者的主观色彩,这雨啊,仿佛是作者心中的雨。

再看笔下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人物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再缓慢地读出声来,故都的秋之清、秋之静,已在心里弥漫开来。

秋枣在北方是极常见的,枣子树随处可见,“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秋之硕果便是第五幅秋景图。“一株株”这叠音词的运用,一方面增加了文章的音韵美 ,一方面也体现了枣树顽强的生命力。沙尘灰土的世界里,却挂满了火红的枣子、柿子、紫红的葡萄,这是南方的秋不能见到的奇景。

作者描绘好五幅秋景图,便引发一段议论,“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的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巧妙地带出自己的观点,指出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不分国别、阶层、时代。作者引用也挺特别,或是简单叙述,或是只列出作者、文章题目,恰似冰山,只露出水面的极少部分,而读者却能触摸到作者背后深厚的文学功底,增强了文章的文人气息。

“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此段议论同时也对前文所绘秋景图的总结,与首段相承接,从眼前所见之秋到心里所感之秋的一段漫长而隽永的过程。

“此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此段与篇首呼应,以一连串的排比,通过南北对比,鲜明地体现了南北之秋的差异。

尾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作者以朴素的语言,真挚的感情,表达了对北国的秋深深的热爱之情。

此文写于1934年8月,于北平。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实为心里所感受到的秋。同时也映射出时代的风云,投影在心中的影子。

参考书目:《倪文尖语文课》

相关文章

  • 2019-02-16

    慕 秋 ——读郁达夫《故都的秋》有感 ...

  • 郁达夫《故都的秋》,北国之秋的思念

    导读:《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

  • 诗文小析《六》

    郁达夫《故都的秋》 中国历来有悲秋的传统,而郁达夫的散文作品比较极端化,有的时候妙到极点,有的时候...

  • 节选《故都的秋》中的一段翻译

    文/郁达夫 译/张培基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

  • 读郁达夫《故都的秋》

    秋,一个饱藏收获的季节,收敛了春的希望,博击了夏的生长,蕴藏了三季的欢喜忧伤,风起的时候,秋,正款款而来…...

  • 秋,一年就这么一次,有点惋惜。 没记错的话,郁达夫《故都的秋》应是我读的第一篇关于秋天的散文,至今已近二十...

  • 故都的秋·集合——读郁达夫《故都的秋》有感

    作者(吾小儿):张重实 病禅秋雨寒霜, 梧桐一叶天下。 故都秋色苍茫, 残槐枝底, 破屋下,望天涯。

  • 萧瑟中的希望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和梁衡的《冬日香山》对比阅读 在读《故都的秋》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一段郁达夫的生活经历。他与...

  • 《故都的秋》郁达夫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

  •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郁达夫散文《故都的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kij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