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和梁衡的《冬日香山》对比阅读
在读《故都的秋》之前,首先需要了解一段郁达夫的生活经历。他与北国,也就是北平的交集一共有四次:1913年去日本留学之前、1919年回国后到北平进行外交官和文官的考试、1923年10月再次来到北平在北大分部任讲师,以及1926年长子在京病逝,他在这里滞留了几个月。而《故都的秋》作于1934年8月,是他与京都阔别十年的重逢。
开篇时,他说:“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首先能感受到北国的秋来得“特别”的,要属与江南秋景的对比。
在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我们可以试图想象一下这个景象:日历被一页页撕去,最新的一面已经翻到了九月,可是草木仍旧郁郁葱葱,天空仍旧整日淅淅沥沥下着小雨,空气在雨后也成日是润湿的。这样的天气,如若不是有日历的提醒,任谁也想不到已经入秋一月有余了吧。所以,在郁达夫看来,这样的秋是十分寡淡的,所以他才说道,“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而北国之秋则截然不同。郁达夫先写了故都的“秋晨之景”。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槐树叶底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这桩桩件件都是安静而平和的。秋收过后人们的生活逐渐安定下来,所以心情是放松的、是清静的,可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里一坐。情感就是在这些琐碎的生活中体现出来的。接着,郁达夫写了“秋槐之景”。在我看来,文章里的槐树不只是秋天的点缀,也是秋日来临的标识。当发黄的树叶卷着沙尘在风中打着旋儿落下,看着清洁工人默默清扫的身影,地上留下的一道道扫帚的纹路,使人生出一种清冷的秋天的境界。下一段描写了“秋蝉之景”。一入秋,蝉鸣的声音就削弱了许多,等再过一段,蝉鸣已经微弱至极,只是零零散散的,却再也听不见夏天夜晚时的噪响了。而这些蝉,也是由夏入秋的特征,在江南,是绝对听不到这样的蝉鸣声的,哪怕是在夏天。他还写了“秋雨之景”。都说一场秋雨一场寒,这话在北国是尤为不错的,每下过一场雨,身上就要多添一件秋裤或外套。但秋雨带来的,也不全都是寒冷和阴沉,“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雨过总会天晴,秋天来了,冬天还会远么,冬天来了,春天不也快到了么?还有“秋果之景”,到秋天的这个时候,只剩枣子、柿子和葡萄还在树上结着。在西北风的侵袭中,只有枣子还在逆风生长,展现出极其顽强的精神。即使秋天,也是有生命力的。
在写这些景色的时候,他的字里行间都是深沉的,就像瑟瑟秋风,一番体会过后,心便也跟着文章静下来了,使人忍不住想看看窗外是否有他所说的这些美景。郁达夫写下这篇文章时正值国内局势动荡,国力衰微,虽然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但其中也不乏对未来的期望。在我眼里,郁达夫所向往的秋天是祥和的,也是对来年的生活有盼头的,正如那令人向往的 Golden Days,黄金日。
《冬日香山》与《故都的秋》不同,当然,首先就是季节的不同,冬日可是要比秋日冷上万分的。如果说《故都的秋》是将南方与北方做对比,那么《冬日香山》就是在过去的回忆和当下所见的景色中反复横跳,但也是这样的对比,才给这篇文章平添了趣味。
“这里我春天时来过,是花的世界;夏天时来过,是浓荫的世界;秋天时来过,是红叶的世界。”而到了冬天呢,他又写道:“现在可好,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净的世界。”他用了无数组对比来体现冬日香山的清和静:夹道的丁香和灰褐色的劲枝对比、层层片片的灌木和山石泥土对比、密林和消失不见的绿草对比……无论是哪个季节,都能够突出冬天草木去而山石显的特点。但如果想突出松柏不变这一特点,便只能与春夏相比较,因为秋天的松柏与冬天是没什么两样的。而这山的巍峨与松的伟岸,也使人感到冬日香山的硬朗和迎风的傲骨,它去了五彩斑斓,只留下长青的松柏与寂寞的山路。可是只要挺过这一冬日,就能迎来更好的花和叶的绽放。而这铮铮铁骨与浩浩正气,或许也是梁衡对自己有所期望的。
或是《故都的秋》,或是《冬日香山》,它们都寄托着美好的情感,并以散文“文散而形不散”的理念描述了无尽的美景,又在这美景中使人感受到无尽的希翼和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