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这样一个问题——幼童的言辞在司法实践中是否具有证明力?我真的是汗了提问者的颜:

这么问有意思吗?是没带过孩子还是没经历过童年?这样的问题需要回答吗?
请记住,幼儿言辞能取信否?这是一句不需要回答的反问句,不是还存疑的疑问句。要问我是什么原因呢,那我就跟大家好好说道说道:
①先把法律上的答案打出来省得被人说我就知道摆情怀,上图也有,我重复放出来一下:只要能清楚、有逻辑地表述情况,可以对自己知晓的情况为自己、为他人作证。此外,我国《民法通则》 第九条: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
②我们都是经历过幼儿期的,如果对小时候还有记忆的话那是什么样的?有个成语说得好:“童言无忌”,意思就是说“儿童天真无邪,讲话诚实,纵出不吉之言,亦无须见怪。”大家回忆一下,小时候是不是经常见到啥就说啥,想起一出是一出?那个时候的我们,心智还不太成熟,凡事留给自己最直观的印象便会毫无顾忌地说出来。在三四岁那个年龄,刚刚学会说话不久,“撒谎”这种高难度的操作暂时还是学不会的。孩子还小,哪里会去考虑说真话可能带来的后果呢?再说了,三四岁的小孩能因为什么原因去编造谎言呢?威逼利诱?说实话,难。就算是真有被大人逼着哄着说假话的,那也很容易看得出来啊,小孩说真话假话我们成年人还不具备看穿的能力吗?再说如果是涉及到其自身受到伤害的情况,孩子犯不着在为恶人遮掩,有痛苦肯定就哭着说出来了。难不成有人要告诉我一个三四岁的小孩还能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不成?

③如果非要有人拿幼童的心智不成熟、认知不全面,可能被大人利用这点说事的话,那我只有撸起袖子好好讲讲理了。简单对比一下,是成年人撒过的谎多还是未成年撒过的谎多?是少年撒过的谎多还是儿童撒过的谎多?还是三四岁的幼儿撒谎多?这都用不着统计,我们大家都清楚,每个人越成长,他所需要说的假话就越多。不管是善意的谎言还是有意的欺骗都一样,都是与日俱增的。如果要说一个幼童的言辞难以取信的话,那我倒是觉得很多成年人不靠谱多了,大人们信口雌黄的还少吗?要说欺骗别人,很明显是成年人更容易且更有必要性好吧!很多案件当中,因为各种原因作伪证的成年人可不少呢。就比如那个事件的某些相关责任人到现在为止有过一句真话吗?——可能还真有,姓名至少是真的。

最后我想说,那些孩子作为受害者,首先就有充分的权利为自己为他人作出证明;其次就算,说谎的成本是很高的,大人或许能够承受,一个孩子他有那么大能耐吗?再者,孩子的视野不够宽广,知识储存水平有限,有些事情他要是没亲眼见过没亲身经历过的话,他编都没法编啊!末了,孩子需要的是我们的充分信赖,他们才能敞开心扉,我想大家都经历过自己说的话不被家长重视的时候吧,那个时候心里真的就是特别难受,就极度渴望能被认真倾听。
希望受害的孩子们今后都好好的,再也别遭遇人间恶魔了。人生固然诸多苦难,但在童年时,尽量还是别留下阴影吧,那多半会伴随他们今后很多年甚至一辈子的。再次送给他们那句歌词:“温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