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就是用“选择”来构成的,从早上醒来的时候想着是否要选择起床再到晚上睡觉的时候想着是否要休息,我们的任何行为背后都是一个选择,几乎是除了我们自己的出身是无法选择之外,其他的都在选择中。那么我们该用什么标准来选择我们所要面对的选择呢?今天在得到专栏里就看到了李笑来老师给出来的答案:

即用价值观来进行选择,具体来说就是“添加必要的条件”。做法也如下:

再来对比一下我们以前做选择时候是什么样子的:

回头想想自己做过最重要的选择有哪三个?这个应该会要想一阵子的了(起码我是不能马上把答案想出来)。从自身想起,自己的职业几乎在选择大学的时候就决定了。职业性过于强大的专业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起码它能帮自己解决了如何选择就业的问题。(你看,人就是那么懒惰的了,一遇到需要深入思考的时候就变得畏缩了)。现在我用“添加必要的条件”这一标准去分析自己的高考选择。条件一是必须要读到大学,五分;条件二学校起码要2a以上,四分;条件三专业起码自己要喜欢,四分,条件四是学校的环境,1分,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在选择这个提前批的学校读书还算是一个自己明智的选择,否则的话自己现在也不知道在干些啥了。
人有时候反而会在这些重要的决定面前畏畏缩缩随波逐流,不肯动脑筋好好考虑,但是他们却能在淘宝上或者其他的东西的时候就货比三家挑三拣四的。我们买一样东西,看重的是它的价值,当然你可以用它的质地造型牌子等等这些来去挑选它,但是你还是会纠结还是会在想想我是不是买贵了,东西是不是不值这个钱呢?但是我们反着想想,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价格不正是为我们选出最好的来了吗?(当然不排除有虚假商品的存在)所以买东西就挑在自己经济能力能承受的范围内选择最贵的,这样省事省心。
我们面对选择产生的纠结都在于没有把握好我们选择的重点是什么,什么是必要的条件,这是这么几个字都足够让我们在以后面临选择的时候好好思考了。也幸好这种能力能慢慢习得,我们对未来也要更多一点耐心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