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教育是一个常说常新经久不衰的话题,人们提起教育,就精神焕发,信心十足,什么再苦不能苦孩子,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孩子的教育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从小要给孩子一个最高最好的教育平台!
然而,父母只是在拼命为孩子选择贵族学校而不惜代价,在为孩子上各种学习辅导班各种才艺表演班而一掷千金,却忽略了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的言传身教!
孩子在写作业,而你却在玩手机;孩子让你检查作业,你说自己对答案吧;孩子让你讲个故事,你把手机扔给他,因为你正在打麻将;孩子说想去动物园,你会带他去公园,因为公园附近有你喜欢的餐厅!
也许你会说,我说的是极端现象或偶尔发生,但我告诉你,好的父母都是学来的,好的习惯是从一点一滴中培养出来的!
浅谈教育下面我讲两个故事,第一个是美籍华人蔡美儿。
蔡美儿(Amy Chua)是美籍华人,是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她曾写了一本《虎妈战歌》以教育为中心的书,内容是她如何用中国妈妈的方式去教育她的两个女儿,利用耐心、宽容和智慧的多重结合,与孩子们的斗智斗勇,用事实说话让孩子心服口服她的严厉管教,用心读书,树立正确人生观,不要沉迷电视游戏,如何让她的女儿成为学业、音乐等方面的卓越成就者的心路历程!
而在当时的美国《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最热门的一篇有关教育的文章是,“《中国母亲为何更胜一筹》”(Why Chinese Mothers Are Superior)?这本书和这篇文章迅速成为美国的主流媒体,最受关注和最具有争议的话题,“中国虎妈”成为一个流行词……
对孩子教育方式,在美国和中国是截然不同,背道而驰的,而蔡美儿的中国式教育能在美国引起这么大的波澜,说明了中国式教育在一些方面确有长处!
浅谈教育第二个故事是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
她曾和她的儿子安德烈合著一本书《亲爱的安德烈》,用了三年时间,以写信的方式和远在德国的儿子沟通教育的故事。
他们母子相差三十岁,她离开欧洲时安德烈只有十四岁,而当她放下工作过日子时,发现了面对1米八几的年满十八的儿子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只有你好我好他也好的语言交流,对他的牵肠挂肚都是一种枉费心机,彼此之间的“冷”让她心如刀绞!
从家长演变成朋友,彼此走近对方的内心,谈成长,谈课余时间,谈他的同学朋友,谈他抽烟去酒吧,谈他的篮球,谈他的性行为等等;她也谈她的工作,她的成长记忆,世事变化无端,适应各国的交流方式不同,深度挖掘各自对同一事物的观点,进行讨论辩证!
她说她到上初中时,不知道铅球铁饼的名字,更不知道它是怎么锻炼身体的,而如今他年仅十五岁就已周游半个地球,却还在抱怨,若不是有双位博士的父母,怎能有如此优越的生活方式?
从点点滴滴到天下苍生,人生哲学及对各国的风土人情的观点,慢慢的思考着对方的见解,分析着自己的曾经的今天和跨时代的今天的不同,毕竟是两代人呢。即便是知识水平和悟性相当,但经历的年代不同,空间和时间的错位,阅历与认知,环境和年龄等硬件的障碍都会有冲突是必然的,可见沟通的桥梁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浅谈教育我曾深度读过这本书,受益匪浅,也给了我许多启发和共鸣,重新认识自己和孩子之间的缺陷,及各自的霸道专注,努力端正态度,改变和孩子沟通的方式方法。
他们都是出国留洋受过最高学府的熏陶,还把孩子的教育放到重中之重,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不去和孩子沟通呢?
《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中,曾写到: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
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
我们教育孩子,不要只放到嘴上,而要付诸行动,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不要让你的安逸懒惰影响了孩子的一生,更不要把金钱当作你的借口,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最好的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最优质的学校!
好的成长环境,不但给孩子美好的童年,也是他改变人生轨迹走向巅峰的起点!
我们给孩子留下的财富,不只是一些长长的数字,而是他长大具有创造创新的独立性,以及能独挡一面的能力和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