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字元敬,滁州人,朱元璋的老乡。胡惟庸是一个非常善于察言观色,见风转舵的人。他早年当过和尚,有很好的文化功底,于是当了县吏。后来朱元璋的追随者李善长向朱元璋推荐了他。由于李善长是自己的同乡,对自己很有帮助,所以李善长成为了胡惟庸的第一个贵人。
胡惟庸在做县吏期间,慢慢地受到朱元璋的信任和重用。他经常帮朱元璋出谋划策,为朱元璋出主意、想办法,逐渐得到了朱元璋的信任。后来胡惟庸跟随朱元璋南征北伐,立下了许多功劳。可是他飞扬跋扈,目空一切,连自己的老上司也不放在眼里。他曾经把一个官员给杀了,引起了朱元璋的猜疑。
洪武十五年(1382年),当时朱元璋刚把徐达、常遇春等人调到北方,北方的蒙古人又开始了叛乱,所以朱元璋决定用兵北伐。
在这个时候,胡惟庸又开始做起了皇帝梦,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开始目中无人了。他觉得自己是开国功臣,没有人敢跟他争,就连皇帝朱元璋也得听他的。于是胡惟庸在外擅自做皇帝的美梦被人报告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非常生气,下令要彻查此案。胡惟庸看到有人告密,想把这个告密者抓起来杀了。他怕自己被牵连进去,所以就指使几个心腹想办法把告密的人给灭口了。没想到这个行为被朱元璋知道后,认为是谋反的行为,所以把他杀掉了。
胡惟庸为相多年,凭着明太祖的宠信,瞒上欺下,结党营私,为所欲为。他手中操纵着生杀黜陟之大权,忠臣义士敢于直言者,皆遭到胡惟庸的陷害。胡惟庸被杀后,明太祖遂罢宰相,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这一举措对以后500余年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胡惟庸案是这一时期司法制度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对明朝前期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是朱元璋处理功臣集团问题的一次典型案例。
本文就胡惟庸案发生的历史背景和案件的性质等问题作一些探讨。
胡惟庸案发生在明太祖朱元璋统一江南的过程中,是朱元璋为处理功臣集团问题而设的一个杀鸡儆猴的典型案例。这个案子发生在明初开国不久,朱元璋已经确立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方针,但功臣集团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人不安心,不安分,也有一些人在等待时机。他们与朱元璋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矛盾日益尖锐。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必须解决这一矛盾,所以胡惟庸案便成了朱元璋处理功臣集团问题的第一个典型案例。
在胡惟庸案中,朱元璋所要清除的“胡党”是指那些与胡惟庸有密切关系的官员。这一“胡党”中主要包括两类人:一是淮西集团中的官员;二是浙东集团中的官员。前者代表着淮西集团,后者代表着浙东集团。这两个集团的成员都与胡惟庸有一定的关系,但并非完全同属一个政治阵营。
洪武三年(1380年)六月,朱元璋下令将胡惟庸、李善长等人的二十多个同党全部处死。
这是洪武年间最大的一起政治案件,牵连被杀的官员多达三万多人,胡惟庸本人被杀后,株连者达三万多人,其党羽皆被诛杀。
胡惟庸案的性质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
胡惟庸案是朱元璋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的产物。案件发生后,朱元璋“为子孙计,不使自家人为祸”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在胡惟庸案的审判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独断专行、妄为、目无法纪、独断的封建思想与行为。
除掉胡惟庸后,朱元璋罢左右丞相,废中书省,其事由六部分理,后设殿阁大学士供皇帝作为顾问,朱元璋结束了中国的丞相制度,加强了专制皇权;另设内阁供皇帝做为顾问。内阁大学士的权力不如宰相,只有“票拟”权力,先送宦官,再由宦官上呈与皇帝。从此明朝名义上再无丞相一职,后来在永乐帝后由内阁首辅实质取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