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行采集:
1.人类是社会性动物这一事实的一个后果,便是我们生活在与个性相关的价值观和与从众相关的价值观的博弈之中。
我们的文化同样对从众(团队合作行为)和不从众(越轨行为)持矛盾态度。
2.至少在需要作出决策的团队中,人们更倾向于喜欢从众主义者,而并不是那些非从众主义者。这种倾向并非是不合理的。
正是通过牺牲个人愿望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倾向,我们人类才拥有了巨大的进化优势;我们所具有的团队合作和传播文化的能力,使人类得以成长壮大。
3.在我们人类作为狩猎—采集者的年代里,从众者的迅速反应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事实上,不从众可能是灾难性的。
4.人们可能成为团体思维的牺牲品:成员对一致性的需求超越了他们现实地评估行动方案及其替代方案的能力。
5.从众可以定义为一个人的行为或意见的改变,受到了来自另一个人或一群人的真实或想象的压力的结果。
6.变色龙效应,又称“无意识模仿”:当人们互相交谈时,他们会经常模仿对方的非语言行为和举止。
7.镜像神经元能够产生同理心。
镜像系统能促进社会学习,即人们通过观察来学习的过程。
8.大多数从众行为发生在没有任何“压力感”的情况下。环境中的社会暗示告诉我们其他人的感觉、想法或行为,而这些又会反过来影响我们的感觉、想法和行为。
9.从众的动机有两个:因为别人是有价值信息的来源(信息获取);或者因为与别人相差太大令人感到不适(归属)。
10.从众通过表达我们的相似性和思想上的亲近关系,来确保我们在群体中的地位。
个体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似乎是为了避免产生被排斥的感觉。
很多时候,其他人是一个很好的信息来源,一致性满足了我们对正确信息和归属感的需求。
11.我们大多数人会认为,自己的动机主要是希望获得正确信息,而其他人的动机主要是为了迎合群体。
人们通常会低估自己的从众程度,而高估他人的从众程度。
12.为了获得有关适当行为的信息而观察他人所产生的从众,往往比为了被接纳或避免处罚所产生的从众具有更强大的力量。
如果我们必须使用他人行为作为自己行为的模板,我们很可能在随后的类似场合重复我们新学到的行为,而无需任何暗示。
一行精华:
从众可以定义为一个人的行为或意见的改变,受到了来自另一个人或一群人的真实或想象的压力的结果。
从众的动机有两个:信息获取和归属。
触动,反思,改变:
人既然是社会性动物,那么从众这个话题就必然无法避开。从众意识其实深深刻在我们的基因之中,很多下意识的反应与选择,其深层根源都是因为别人也这么做。
能够找到志同道合之人,一方面能获得归属感,摆脱因孤立无援导致的恐惧;另一方面从他人处可以获得反馈,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和有价值的,由此能产生成就感。
因此,从众是人类这个群体社会能够发展壮大到现在阶段的重要心理基础之一。
当然,凡事必定有利有弊。我认为,在拥有自己独立思想的前提下,才能最大限度降低从众心理的不利影响。偷懒不去思考而盲从,是浪费了身而为人的宝贵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