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狗十三》,重新从青春期孩子的视角看这个世界的真实,成年人之间的伪善。而当我平静下来,从成年人的视角,却更多看到电影里诉说的中国父母的焦虑和无助。
如果说,心平气和地打个分数,我会给李玩她爸打80分。我不认为他是完美的爸爸,但至少好过了大多数的爸爸,以及李玩的妈妈。
他关心李玩的学习,管她选什么兴趣班,发现李玩英语不好主动去找堂姐来帮忙辅导功课。为了弥补孩子缺少伴的缺憾,托人送来狗陪她。狗丢了,李玩推倒了爷爷去找狗,爸爸情绪失控打了李玩,之后让女儿坐在自己的腿上道歉。看到天文馆有展览,他想要陪喜欢物理的女儿去看。在女儿学校门口等着她,告诉女儿等多久都愿意。女儿有好的成绩,他为女儿感到骄傲,女儿参加英语演讲比赛,他还是赶时间跑过去现场观看。
我想这就已经好过了“丧偶式育儿”家庭中的爸爸了吧。相比之下,电影从头到尾,妈妈只是出现在结尾的一通电话,这更是孩子成长中的重要的缺憾。未来的某一天,李玩回顾她的童年,她会想起和爸爸之间的种种回忆,五味杂陈,其中有苦涩和伤心,也一定会有温暖和感动,因为,至少爸爸是陪在她的身边的。
爸爸是一个生意人,那些让李玩反感的逢场作戏迎来送往的大人们伪善的游戏,并非是他的爱好,而是养家糊口所迫。父母离婚固然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伤害,但哪个没有受伤的夫妻会想要亲手毁掉自己经营多年的完整家庭?人至中年,重新组建家庭又谈何容易。
《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玛蒂达问里昂:“生活总是这么痛苦吗,还是只有小时候是这样?”里昂望着小女孩说:“总是如此。”
我们听到大人要求李玩“要懂事,不要闹”会有些刺耳,这似乎忽视了孩子内心的需要,压抑了孩子的天性。而当我们批评爸爸的时候,同样的也是忽视了他人到中年那内忧外患的处境,无处诉说的焦虑和委屈。
爸爸也曾经是个孩子,或许也曾经经历着李玩现在经历的一切。现在他不想当一个好爸爸吗?我想,不是这样的,他还是想当一个好爸爸,只是还没有学会。
爷爷带着爱因斯坦去买给李玩买螃蟹,但是狗走丢了,李玩知道之后,第一时间她没有指责爷爷,而是问大人们“你们有没有去找他?”全家人沉默,她才知道原来家里人根本就没有找过,因为狗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阿姨又买了一条狗,李玩说,“我并不是一定要一条狗,这是别人的狗,还是给人家送回去吧。”她想要的并不是狗,而是尊重和理解。爱因斯坦对别人来说只是一个畜生,而对她来说是朝夕相处的吃一碗饭睡一张床的亲密伙伴。
爸爸因为李玩任性找狗而打了她,在这一幕的道歉中,爸爸让李玩坐在自己的腿上,渴望能与已经长大了的女儿回归亲密的距离,而他说出的话却又一次让两个人之间变得遥远。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部韩剧《请回答1988》,这部剧主要讲述了1988年在首尔市道峰区双门洞居住的五家人的故事。其中有一段青春期女儿德善和爸爸之间闹矛盾的故事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德善家生活拮据,住地下室,爸爸是银行小职员,家里有三个孩子:姐姐宝拉、德善和弟弟余晖。德善比姐姐宝拉生日晚三天,为了节约一个蛋糕,每年两姐妹都是一起过生日。十八岁生日那天,全家人依然先为姐姐宝拉庆祝生日,唱完生日歌,姐姐开心地吹完蜡烛。弟弟余晖要切蛋糕吃,爸爸一把拽住弟弟,迅速拔掉了蛋糕上的三根蜡烛,再重新点燃蜡烛,说“这次是我们家二女儿的生日派对”。突然,德善哇哇哭了起来。
旁白说“这一天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因为二女儿的悲哀是一直存在的,就像这个世界所有的老二一样,姐姐因为她是姐姐,弟弟因为他是弟弟,所以都得谦让着,但我以为我如此崇高的牺牲精神,爸爸妈妈是知道的,原来,并不是。有可能,家人们最不清楚。”
其实对德善来说,最让她受伤的不是生活中谦让姐姐和弟弟,而是“我以为我如此崇高的牺牲精神,爸爸妈妈是知道的,原来,并不是”。她只是渴望自己的付出能被父母看到,而不是被当作理所当然的存在。
后来,德善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了巷口等她的爸爸,两个人坐在长凳上,爸爸拿出来迟到的蛋糕。
“最终消除隔阂的,不是无所不知的脑袋,而是手拉手,坚决不放手的那颗心。”
建议为人父母的人可以看看这个电影,也许你会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无论是看到自己作为孩子的委屈,还是看到作为父母的无奈,或许都可以促使我们去思考,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们又该如何给予?
李玩说“在这个宇宙之外,一定还有无数个同样的宇宙,包含我们所有可能性的集合。我们没有完成的事,就会在某个宇宙里被完成。错误的选择,也会被更正”。
希望每个清晨,我们都能像从另一个平行宇宙中醒来,鼓起勇气去尝试另一种生活,昨天的错误,也许今天就会被更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