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结构分析

作者: 九曲奔流 | 来源:发表于2019-03-27 04:06 被阅读22次

    菩萨蛮上下片各四句,两仄韵,两平韵,结构上多数是一韵一转,情随韵转。比较常见的结构有以下几种,一是起——承——再承——转合;二是起承——烘托勾勒——烘托勾勒——转合;三是起——承——转——合。

    一、起——承——再承——转合

    菩萨蛮(唐·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结构分析

    1、全词结构。上片第一、二句起,写景;上片三、四句和下片一二句承,写愁;下片三四句转合。

    2、上片结构。首句起,林中的烟,第二句承,山上的绿。第三句转,属于承景转,暝色承前面两句的景,但没有接着写景,只是出现一个新的地点,高楼。第四句合,承第三句的楼,指出有人愁,合上第一、二句的寓情于景。

    3、过片顺接,玉阶承楼而来。

    4、下片结构。首句起,二句承,都是寓情于景,与上片前两句写法类似。第三句发问,转。第四句合,避而不答,接着写看到的景,合住上下片的景和情。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结构分析

    1、全词结构。上片一二句起,写水;上片三四句承,写山;下片一二句承上片;下片三四句转合。

    2、上片结构,两个起承。首句起,写水,二句承,把水想象成泪。第三句转,不写水,而写山。第四句承第三句,写山的可怜。

    3、过片顺接,承着山而写。

    4、下片结构。首句起,写山,二句承,写水,把上片的四句进行勾连。第三句转,属于承景转,“江晚”承前一句的水,不接着寓情于景,而是指出景中的情,愁。第四句以景作结,达到言尽意不尽的效果。

    菩萨蛮(唐·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结构分析

    1、全词结构。上片第一、二句起,上片三、四句和下片一二句承,下片三四句转结。

    2、上片结构,两个起承。首句起,二句承,分别写小山眉、鬓云、香腮,属于静态描写。第三、四句又是一个起承,写人化妆,动态描写,其中第三句的“画蛾眉”照应了第一句的“小山”。

    3、过片顺接。依旧是化妆。

    4、下片结构。第一句起,写照花,第二句承,写效果。第三句转,不写脸部化妆和头上插花,而写穿的衣服。第四句以景物描写作结,全词收尾,言尽意不尽。

    二、起承——烘托勾勒——烘托勾勒——转合

    菩萨蛮(唐·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结构分析

    1、全词结构。上片第一句起,第二句承。上片三四句和下片一二句进行烘托勾勒。下片三四句转合。

    2、上片前两句起承。第一句起,叙事,江南好;第二句承,议论,只合江南老。

    3、上片后两句和下片前两句具体描写。上片三、四句就大处烘托江南好。下片一、二句写江南人美。从面到点,从烘托到勾勒,具体展现江南好。

    4、下片尾二句转合。下片第三句转,不接着写江南景和人,但和上片第二句有照应。下片第四句承第三句而来,同时合上了“游人只合江南老”。

    菩萨蛮(南唐·李煜)

    花明月暗笼轻雾,今宵好向郎边去。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

    结构分析

    1、全词结构。上片第一句起,第二句承。上片三四句和下片一二句进行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下片三四句转合。

    2、上片前两句起承。第一句起,写景,指出时间,第二句承,正是相会时。

    3、上片后两句和下片前两句具体描写。上片三、四句写相会前的动作。下片一、二句写相会。

    4、下片尾二句转合。下片第三句转。下片第四句承第三句而来,同时“君”合上了第一句的“郎”。

    菩萨蛮(唐·韦庄)

    劝君今夜须沉醉,尊前莫话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结构分析

    1、全词结构。上片第一句起,第二句承。上片三四句和下片一二句进一步描写议论。下片三四句转合。

    2、上片前两句起承。第一句起,点明人、时、事,指出需要醉酒。第二句承前面的“沉醉”。

    3、上片后两句和下片前两句具体描写。上片三、四句写须沉醉的第一个理由,酒深情也深。下片一、二句写须沉醉的第二个理由,春漏短,莫负好时光。

    4、下片尾二句转合。下片第三句承着酒转。下片第四句承第三句而来,议论,同时“人生能几何”合上了“今夜须沉醉”。

    菩萨蛮(宋·黄庭坚)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结构分析

    1、全词结构。上片第一句起,第二句承。上片三四句和下片一二句进一步描写议论。下片三四句转合。

    2、上片前两句起承。第一句起,点明地点、景物。第二句承,写渔翁的醉且无人唤。

    3、上片后两句和下片前两句作进一步的描写或议论。上片三、四句写渔翁的舒适。下片一、二句议论,写渔翁此时的状态可与陶渊明相比。

    3、下片尾二句转合。下片第三句通过发问而转。下片第四句对第三句的回答,去哪里,就是去渔翁醉酒、陶渊明归隐的地方。

    三、起——承——转——合

    菩萨蛮(宋·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结构分析

    1、全词结构。上片一二句起,上片三四句承。下片一二句转,下片三四句合。

    2、上片结构,两个起承。首句起,写早春,二句承,写心情好。第三句转,又一个起,写睡醒后的寒意。第四句承第三句,写鬓上梅花残。

    3、过片不接,没有写早春,也没有写睡醒后的寒和残。

    4、下片结构。首句起,发问,二句承,回答。第三句转,同时与“睡起”合。第四句以景作结,香消既指沉水香消,也指梅花残而香消,酒未消合第二句的“醉”。

    菩萨蛮(清·纳兰性德)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梦好莫催醒,由他好处行。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结构分析

    1、全词结构。上片一二句起,上片三四句承。下片一二句转,下片三四句合。

    2、上片结构,一个起承。第一、二句起,外面是朔风飞雪,里面是梦恋桃花月,对比。第三、四句承着好梦而写。

    3、过片逆接。不写梦好,而是写梦断。

    4、下片结构,转合。第一、二句是对好梦的转。第三四句继续写外面的景,与朔风飞雪合上。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宋·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结构分析

    1、全词结构。上片一二句起,上片三四句承。下片一二句转,下片三四句合。

    2、上片结构。首句写山之欲,起。第二句接着写山之来,承。第三句转,不写山来,而写山徘徊,第四句合,写山终究没有来。

    3、过片不接,转。

    4、下片结构。首句写头发,起。第二句写头发因愁而白,承。第三句转,写沙鸥。第四句合,点出愁,与前文合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菩萨蛮结构分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lhn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