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女士在微博中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周末,两个初中生各自在家玩电脑,午饭摆上了桌都不愿意下线。一位妈妈叫了孩子两次,见孩子不愿放手,愉快地把饭碗端过去,让孩子一边玩一边吃,不跟孩子闹别扭;另一位妈妈也叫了孩子两次,见孩子不愿放手,就不再吱声,自己吃完饭后收拾桌子,把剩下的饭菜都倒进垃圾桶,惩罚孩子,不给他饭吃。大家觉得哪个方法好?
这让我想起最近让我比较焦虑的一件事。
最近几天我三岁多小女儿因为看Ipad,到了饭点怎么都不愿意放手,看了一两个小时了,还有继续看,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我发现你跟他讲任何道理都没有用,没有一个时间的概念。
我最开始采取强行停止的方法,她会不停的哭闹,然后我又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她哭闹了一阵了也就好了,后来我改进了一种方法,觉得这样突然强行停止他在心理上接受不了。
于是我采取提醒的方式,给她讲,:“你已经看了一个小时了,现在还有最后10分钟。你看这个钟表走到几点几分的时候就不能看了哟。”然后每过两分钟到三分钟提醒他一次,我觉得这样没有先前那样的激烈,他的情绪能够接受,但是最终停止她看平板的时候,还是会有沮丧的表情。
经过一段时间的折腾,突然有一次她表现的非常配合,迅速关掉平板,于是我就加大力度的表扬,把他的优点放大。
我自认为自己还是一个喜欢思考探索的人,但在教育二宝的过程中,也会有情绪失控的时候,但是比起以往还是控制了很多。
直到昨天,我读到了李雪的《当我遇见一个人》。才发现我把问题想得太复杂了,没有抓住事情的本质,其实道理很简单,能给予孩子爱的前提是有爱自己的能力,妈妈的内心阳光,情绪自然流露,这样就会表现在妈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中,孩子的感知力非常强,能感觉到爱的流动,好习惯自然养成,无需培养。
最后再来谈谈文章最开始的那个案例,如果你是那个妈妈你怎么选择呢?作者李雪是这样说的:如果妈妈内心是有觉知、轻松自在的,那么不管是把饭菜端给孩子还是倒掉,都很好;如果妈妈压抑内心的怨恨,无论怎么做,孩子都会难受。
这真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话题。一些家长像训练动物一样训练孩子,通过惩罚、给脸色等让孩子知道界限,不养成坏习惯,这不是把孩子当成机器在培养吗?
人格就是孩子与父母的各种情感关系内化到心里,形成以后的性格,决定一生的命运。
所以在孩子还是婴儿时就应该积极回应,尽力满足,婴儿可以全然地依恋妈妈,长大后自然信心满满,昂首挺胸地探索世界,完成自己灵魂的使命。
网友评论